信樹碳匯基于區塊鏈的技術特性,聯合行業主管機構、碳交易主體、權威認證單位等聯合打造碳匯技術服務及碳資產管理平臺(碳森林),實現碳排放信息的確權與確值,并可實現碳排放數據的鏈上流轉;同時,打通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實現價值互聯互通。從而構建一個多方背書、數據協同、不可篡改的信任生態,助力我國的碳中和社會化進程。
天津信樹碳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樹碳匯),是基于國家碳中和目標,為推動碳匯交易提供認證服務,碳交易服務,碳匯數字服務,為地方提供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服務的科技企業。
????其宗旨是:傳播低碳理念,倡導低碳生活,構建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
主要職責是:致力于碳交易市場體系與碳資產管理系統研究、探索,實踐城鎮建設,走綠色、低碳、循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推進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
今年以來,全市優選11個地塊進行碳匯造林試驗,目前已完成栽植約1000畝。
鹽城市不斷探索沿海地區碳匯林栽植經驗,構建了“碳匯林”的綠色林景。
沿海新植千畝碳匯試驗林
秋冬之際,在鹽城市東臺市閘北原老海堤(現旅游一號線)兩側,高大的水杉枝葉茂密,在道路東側外青坎則是今年新植的碳匯林。成片的櫸樹、水杉等苗木,整齊排列,長勢喜人,一眼望不到頭。
這片碳匯試驗林面積約120畝,栽植櫸樹、水杉、女貞等樹種。目前苗木長勢良好,成活率90%以上。
“在選擇碳匯林試驗地塊時,要盡量集中連片,以便于集中管理、集中成林。這個地塊面積大,周邊人為活動較少,土壤經過多年科學改良,鹽堿含量已大大降低。”東臺市林業中心副主任陳禮森介紹。
在大豐區林場南場7排52號地,一排排薄殼山核桃、水杉、落羽杉、中山杉迎風挺立,展露蓬勃生機。“這塊宜林地過去由于鹽堿含量高,一直未能新造林。經過多年引水種植水稻,淋鹽洗堿,地塊鹽堿含量大大降低,現在適宜用于營造碳匯林。”大豐區林場副場長印榮華說,“碳匯林的苗木全部是林場自己培育的新苗,所植樹種也是幾經篩選的耐鹽樹種。”
大豐區這塊碳匯試驗林面積103畝,今年3月栽植了中山杉、落羽杉、水杉、薄殼山核桃4個樹種共4000株,進行塊狀混交,目前苗木成活率95%以上。
探索生態產品新價值林
在地處大豐區的上海農場北墾區東堆,一片294畝的碳匯試驗林經過海風的洗禮,在驕陽下更顯青綠。據江蘇慶豐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祖春介紹,上海農場在鹽城面積46萬畝,其中林地5.5萬畝。他們積極推進,主動參與鹽城碳匯林項目建設。
上海農場的碳匯試驗林里,林下種著成片大豆。大豆能防止周邊雜草過快生長,從而降低人工管護成本,同時也能起到保濕、固氮作用,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肥力。農場工人通過填埋熟土、秸稈捂根等方式,降低地塊鹽堿量,提高苗木成活率。在樹種選擇上,農場根據立地條件,選擇耐鹽性較好、生長量較大的中山杉,固碳效果更好。
鹽城市今年優選11個地塊,進行碳匯造林試驗示范,盡可能選取“原冠苗”,采取混交模式造林。同時,加大碳匯林建設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吸引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積極參與,著力營造一批符合標準的碳匯林。
目前,鹽城市正通過大面積栽植碳匯試驗林,為進一步推廣碳匯林積累經驗。全市正積極推動25個樣地的碳匯監測工作,通過招標確定有資格的機構,進行樣地的碳匯監測,實現碳匯數據化。
護綠植綠增添景觀林
鹽城市通過植樹造林,增加碳匯總量,獲得了生態新景觀。
在開展碳匯造林試驗的同時,鹽城市繼續以沿海鹽堿地造林、清水走廊綠化、綠美村莊建設為重點,增加碳匯總量,厚植綠色家底。
今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投資9.87億元,共新造成片林3萬畝(其中,退化林修復、低效林改造1.25萬畝)、四旁植樹615.58萬株、栽植珍貴用材樹1.5萬畝、森林撫育7.3萬畝、新建和更新完善農田林網控制面積30.5萬畝。
全市開展海堤公路兩側和海邊綠化,海邊鹽堿地造林已完成7235畝;推進串場河、通榆河沿線整治提升,拓展綠化補植改造工作,新建和更新2126條2150公里的農村河塘兩側造林;充分利用村莊邊角地、路道、河堤、荒廢地等可造林地,做到宜林則林、應栽盡栽,全市以自然村為單位,共有94個村莊開展了綠化建設。
碳中和產學研促進會方面:聯合政府、智庫、企業、社區等相關方,協調和推動實現碳中和及應對氣候變化。通過開展研究提供獨立信息,舉辦會議呼吁達成共識, 與政府合作實施試點項目等方式,推動政府或國際社會將碳中和等議題納入政策議程。通過信息披露,開發溫室氣體核算、報告和審計的全球標準,支持企業衡量、管理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等方式,推動企業積極實現碳中和。通過聯合合作伙伴設計和實施地方和社區碳中和試點、提升碳中和等議題的公眾認知等方式,支持和賦能社區、園區、自然人應對氣候變化。
碳中和促進會總體目標
推動城鄉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確保城鄉發展能夠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