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碳排放、碳中和還是目前炙熱的碳交易市場,都離不開“碳匯”,即通過一系列綠色種植、植被恢復等,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在自然資源領域,林地和草地、土壤和農田、水域和海洋以及土地的修復及合理利用、國土空間的優化等,實際上都是碳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田碳庫具有很大的碳匯潛力
據新疆大學教授的有關研究成果,耕地上秸稈還田與施用有機肥都可以轉化為土壤有機質而達到長期固碳的目的。理論上,耕作層有機質含量提升1個百分點,一畝耕地可以固碳3.72噸;一噸有機肥可以固碳0.86噸;一畝鹽堿土壤每年可以以酸堿中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41~415千克。西北耕地土壤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鹽漬化特點,而鹽漬化土地具有明顯的固碳能力。
因此,“保護碳匯”這一理念賦予了自然資源部門在履行保護耕地、守護永久基本農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以及制止耕地“非農化”職責方面更新的意義。
今年5月新華社報道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發放首批林業碳票5張,共計碳匯29715噸, 村里一棵樹沒砍,但賣出了14萬元!村民們說,這綠水青山真的換來了金山銀山!隨著我國“雙碳”事業的進程,林業、農田、土壤碳匯的前景將十分廣闊,自然資源本身就是最大的碳匯,碳匯就是能變成“金山銀山”的最大資產。
(作者單位:自然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
碳中和產學研促進會方面:聯合政府、智庫、企業、社區等相關方,協調和推動實現碳中和及應對氣候變化。通過開展研究提供獨立信息,舉辦會議呼吁達成共識, 與政府合作實施試點項目等方式,推動政府或國際社會將碳中和等議題納入政策議程。通過信息披露,開發溫室氣體核算、報告和審計的全球標準,支持企業衡量、管理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等方式,推動企業積極實現碳中和。通過聯合合作伙伴設計和實施地方和社區碳中和試點、提升碳中和等議題的公眾認知等方式,支持和賦能社區、園區、自然人應對氣候變化。
碳中和促進會總體目標
推動城鄉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確保城鄉發展能夠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發布者:碳中和-碳達峰,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