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26日,2018年銀保監會及原保監會共公開披露47張監管函,涉及39家保險機構。其中,保險集團1家、財產險公司28家、人身險公司8家、資產管理公司2家。
據《金融時報》記者梳理,這47張監管函,21張涉及產品端,主要問題是產品條款要素不完備、文字錯誤、險種歸屬不當;11張涉及銷售端,主要問題是電話銷售和網絡銷售不規范;11張涉及投資端,主要問題是資金運用違規、制度不完善;另有4張涉及經營管理、理賠內控管理不完善等問題。
而在被稱為最嚴監管年的2017年,原保監會公開披露了38張監管函,涉及34家保險機構。其中,保險集團1家、財產險公司13家、人身險公司18家、健康險公司1家、資產管理公司1家。38張監管函主要涉及三大問題:一是“三會一層”運作、關聯交易、內部審計、考核激勵存在的問題;二是保險產品設計存在的問題;三是電話銷售內控管理不完善、互聯網銷售頁面展示不規范的問題。
與2017年相比,監管者2018年出拳次數更多、力度更大,出擊領域也有所不同。
產品端:
財險產品背離保險本源
今年,監管者出拳力度更大,體現在對違規者集中進行處罰,使保險市場亂象暴露得更為徹底。
在21張涉及產品端的監管函中,19張來自2月份的集中披露,19家財險公司的1672個問題產品被叫停。其中,10家公司3個月禁止備案新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農險產品除外)。
這1672個產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條款表述不嚴謹、條款要素不完備、條款文字及格式錯誤、產品屬性分類不當、險種歸屬不當、命名不規范、免除或減輕保險人責任的條款未作明顯標示、費率表內容不完備、費率表出現文字錯誤、費率調整系數無上限、附加險未逐條單獨備案、用附加險對主險進行修訂、備案材料不一致、精算報告不完備等。
據記者了解,此次集中處罰源于2017年7月原保監會開展的財產保險公司備案產品專項整治工作。也是根據這次專項整治工作的情況,在2月份集中披露之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財產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指出了財產保險行業發展主要存在的八大問題,第一大問題就是“產品背離本源”。
“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履行承諾、承擔責任、體現價值的載體,是保險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但當前一些財產保險產品被異化成為公司違法違規、擾亂市場的工具。”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有的公司產品創新偏離了保險主業,盲目追求與大資管和互聯網金融的接軌,片面突出產品的短期、高頻、高收益和理財特性,背離了保險保障和穩健經營的要求。有的公司產品創新違背了保險利益原則、損失補償原則等基本保險原理,開發承保投機風險、賭博風險的保險產品,保險產品異化成對賭工具,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有的公司將產品創新錯誤理解為炒作概念和制造噱頭,產品創新主要為了吸引眼球、制造話題,忽視了保險產品本身的保險保障功能作用,銷售過程中搏出位,理賠時不能發揮風險轉移功能,造成保險糾紛,損害了行業形象。
曾經不以為然的“潛規則”,由于監管者集中披露,引起了廣泛關注,也促使相關公司迅速整改。
5月份,華海財險因報送的多款產品存在保險責任表述不清晰、不符合保險原理、違背公序良俗及險種分類錯誤等問題,被監管責令6個月內禁止備案新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隨后,該公司明確表示,將對其產品開發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對相關責任人員嚴肅問責。
銷售端:
電網銷渠道銷售亂象頻發
同樣,11張涉及銷售端的監管函,8張來自1月份的集中披露。渤海財產保險、中華聯合財險、安盛天平財險、華安財險、紫金財產保險、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招商信諾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等8家公司電網銷渠道的銷售問題集中暴露出來。
從監管函披露的詳細信息來看,保險公司電銷中被明確禁止的“套路”,卻是保險消費者的日常。比如,過分吹噓本公司市場地位,錯誤講解與銷售產品無關的內容,“現在基本上每一家保險公司都在模仿我們,就是通過電話幫客戶辦理投保”“因為我們是中外合資,它的權威可能更大一些”;又如,以“內部答謝方案”“回饋活動”“內部服務”等并不存在的方案吸引客戶購買產品。另外,在回訪環節也存在著嚴重的不合規行為,由公司員工代客戶接聽坐席人員來電,個別電話號碼一年接聽坐席來電甚至超過1000次。
記者注意到,此次因電銷違規被下發監管函的都是中小險企。一位業內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相對于早就建立并占據渠道優勢的大公司,中小險企建立電銷隊伍通常較晚,由于人力物力的缺乏,在回訪、信批上往往做得不到位;由于經驗不足及合規意識薄弱,電銷話術不合規也是常有的事;更有激進者,為了吸引客戶投保不惜夸大宣傳、過度營銷。
10月份,兩家互聯網保險公司也因銷售誤導接到監管函。安心財險、泰康在線在互聯網平臺銷售的保險產品,均存在銷售誤導問題。比如,在客服咨詢答復與保險條款規定、網頁宣傳內容不一致;“不限病種,突破醫保限制”“不限用藥”“不限治療方式”等宣傳語,與備案條款不相符等。
對于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層一直不遺余力。2018年,在對違規者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銀保監會加強了對從業人員行為的管理以及對消費者的提醒義務。
11月份,銀保監會首次發布6類常見的侵害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典型案例,加強消費者風險提示,增強社會公眾風險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提升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
8月份,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保險服務的通知》,從嚴格規范保險銷售行為、切實改進保險理賠服務、大力加強互聯網保險業務管理、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四個方面對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提出要求。
6月份,結合2017年度保險消費投訴處理考評情況,銀保監會對投訴處理考評排名靠后的中國人壽、新華人壽、人民人壽、陽光人壽、泰康人壽、中華財險、永安財險、太平財險、英大財險、眾安在線等10家保險公司的“一把手”進行監管談話。當月,還發布了《關于加強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的通知》,嚴厲打擊保險銷售從業人員通過短信、微信、朋友圈等制造傳播虛假信息進行銷售誤導,通過歪曲監管政策、炒作產品停售等方式進行產品促銷,以捏造、散布虛假事實等方式詆毀同業商譽等違法違規行為。
資金運用:
制度不完善執行不規范
11張涉及投資端的監管函,則有6張來自于6月份的集中披露。紫金財險、安誠財險、民生通惠資產管理公司、眾安在線、幸福人壽和中華聯合財險均因保險資金運用問題被監管問責。
細看這6份監管函,主要問題為資金運用管理不規范。比如,未按規定開展保險資金運用內部審計、資金運用制度不健全、投資團隊人員不足、未按規定開展投后管理、投資管理部門未保持獨立等。監管函顯示,有的公司股票投資經理、研究人員和交易人員等主要業務人員不足12人,股權投資團隊不足5人;還有的公司投資管理部未正式任命負責人,由財務管理部負責人兼任部門負責人,投資管理運作未能遵循獨立性原則。
上述問題暴露出保險業在資金運用方面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執行不規范的問題,有些公司的風險管控形同虛設,未能切實發揮作用。
上述6家公司被責令對資金運用工作進行整改,除眾安在線外,其他5家公司整改期間不得新增股權投資業務,整改期限3到6個月不等。
另外,1月份集中披露的監管函暴露的主要問題為境外投資不規范。平安人壽、新華保險、中再資產管理公司均因境外投資業務違反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關于可投資國家或者地區的相關規定而被問責。
監管要求上述3家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對違規內容進行整改,確保投資符合規定;同時,應增強依法合規意識,嚴格遵守國家境外投資政策和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監管規定,合規審慎開展境外投資業務。
“在摒棄‘父愛主義’后,監管者的職責之一就是依法依規對全國銀行業和保險業實行統一監督管理。”有關專家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隨著銀保監會“三定”正式實施,地方銀保監局統一掛牌,接下來,監管者將圍繞國家金融工作的指導方針和任務,加強微觀審慎監管、行為監管與金融消費者保護,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真正成為國家和人民放心的看門人和守夜人。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