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淳強調,制造業想向智能化轉型升級的話,一方面在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力生產率方面進一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在技術創新上也一定要做出突破。“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再也不是過去那種粗放式發展的年代了。”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
4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實現年均增長9.5%,遠遠高于世界同期增速。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了80萬億人民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200多種重要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不過,雖然中國制造業在規模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但制造業也同樣面臨著“大而不強”等問題。
日前,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8中國智造業年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廣泛邀請政府代表、專家學者及產業精英代表共同探討新形勢下的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提升發展之路。
從制造到“智造”
在10月24日上午“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圓桌對話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總結稱,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制造業快速崛起的40年。經過多年積極參與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中國制造業在2011年~2012年前后,規模就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
據張文魁分析,在過去三四十年中國之所以能快速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國,是因為制造業本身也具備一些核心競爭力優勢:首先是人口優勢,勞動要素成本較低,從業人員聰明勤奮;其次,中國產業配套更加齊全,產業集群發展得比較完善;此外,中國的內需市場足夠龐大,企業具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優勢。
制造企業代表協鑫集成副總裁黃繼群以光伏為例稱,中國光伏產業從2002年左右開始迅速發展,光伏材料及生產設備國產化逐年提升,產能規模也持續爆發式增長,目前中國光伏裝機量已經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依靠不斷擴大產能規模、加強研發和技術創新,國內光伏電池組件的轉換效率不斷提升,生產成本也在不斷降低。“我們在人員效率提升方面有一個對比數據,2008年一個1.2GW產能的光伏組件工廠,員工人數差不多接近九千人,而我們現在2.5GW(產能翻了一倍多)的廠只需要1000人左右。”中國的制造企業就是這樣堅持不斷的技術研發和創新,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
但張文魁及找鋼網首席戰略官兼高級副總裁郎永淳等人也在對話中指出,盡管中國制造業在規模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但制造業也同樣面臨著“大而不強”等問題。如何提高制造業的“含金量”,從“中國制造”轉型為“中國智造”,成為嘉賓們關注的焦點。
“中國的出口規模和出口產品眾多,但那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出口產品,多數非常依賴中間品的進口。”張文魁拿中興舉例,“中興通訊從出口產品分類來看的話,應該是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但美國若對它實施芯片出口限制,中興的供應鏈就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中國制造業體量非常大,還能出口一些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但中間品的依賴度目前偏高。”
“芯片是最重要的中間品之一,中國芯片進口每年約兩千多億美元,這個金額是超過石油進口的,大家知道中國對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很高,可能在60%以上,那芯片的比例可能更高。而且,我們的中間品,可不止芯片一種。”張文魁強調。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制造業已經深度嵌入到全球化體系當中,“我們一定要從全球化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制造,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
全球制造業重構
張文魁還指出,“據測算,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工業平均增加值率大概在40%上下,美國比40%還要高一些。而中國工業的平均增加值率還不到30%。”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包括制造業在內的中國工業中,增加值率較高的行業大多是些壟斷性質、資源性的上游行業,如石油采掘、煤炭采掘和制煙等行業;而下游很多行業包括電子芯片產品等行業的增加值率相對較低。
郎永淳指出:“在國際經濟環境等各種不確定因素之下,我們要看清楚和美國等制造大國之間的差距,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比中國高出很多。這就是差距所在。”
郎永淳強調,制造業想向智能化轉型升級的話,一方面在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力生產率方面進一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在技術創新上也一定要做出突破。“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再也不是過去那種粗放式發展的年代了。”
未來10年,全球制造業可能會迎來一輪大洗牌,產業鏈和價值鏈在洗牌過程中將會被重構。張文魁認為,未來制造業向智能化、智慧化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現在正成為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引領者。在這些規則上,我們要從更全球化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位置,主動適應各種國際規則。同時,中國政府也要借改革開放40年之機來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和市場化機制,“同時也要加大財稅政策對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
同時,張文魁還呼吁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開放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優勢,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制造業企業在境外開展資源勘探開發、設立研發中心和高技術企業以及收購兼并等的支持力度。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總行副行長兼商業銀行總經理謝雯在圓桌中還透露,渣打銀行是唯一一家對中國制造業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的外資銀行。在一帶一路走出去方面,渣打銀行希望能和中國制造企業合作,提供配套的解決方案降低資金成本并更好的防范風險。
“今天,我們的制造業面臨許多挑戰,但我相信,通過我們制造業產業鏈上下游,政、產、學、研各界共同努力,制造業的春天一定會到來!”作為圓桌對話主持人,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孫會峰在圓桌總結中對中國制造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