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亚洲,欧美视频网站免费看,欧洲男女下面进出的视频,男人都懂www深夜免费网站,国产精品日产三级在线观看,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1. 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首頁
  2. 碳達峰-碳中和

諾基亞的興衰史:從木材加工廠起家到被收購,現在靠5G打了翻身仗

 導言:2018年臨近末尾,近期據傳諾基亞神秘新機TA-1124通過了FCC認證。不少人對手機的了解,是從諾基亞開始的。自從上世紀末手機,剛剛進入中國的“大哥大”時代起,諾基亞在中國就成了手機的代名詞。巔峰時期的諾基亞手機市值,達到驚人的1100億歐元,但由于蘋果等只能手機崛起,慘遭滑鐵盧,最后其手機業務以55.5億歐元的白菜價被微軟收購了。如今進入5G時代,諾基亞涅槃重生,以通信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身份王者歸來,在通信技術積累上不遜于華為、愛立信、高通。今天,撲克君就帶你一覽諾基亞的興衰與沉浮。

  本文作者章舟。如需轉載,請聯系撲克作者君(ID:puoker)授權。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撲克財經App(iOS及安卓版本均可下載)。

  相信不少人對手機的了解,是從諾基亞開始的。自從上世紀末手機,剛剛進入中國的“大哥大”時代起,諾基亞在中國就成了手機的代名詞。而它那經典的開機聲,已經成為諾基亞永遠不可磨滅的標志。

  在諾基亞一統中國手機市場的日子里,曾經有無數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躲開老師和家長的“追捕”,用著諾基亞的鍵盤十指傳情。

  其實,諾基亞手機做到極致的不僅是手機的功能,還有他那“固若金甌”的質量。關于諾基亞手機的質量,坊間的段子早已數也數不清。與現在的智能手機怕冷怕熱怕水怕摔相比,諾基亞真可謂是金剛不壞之身。

  但是具有金剛不壞之身的諾基亞手機,也難逃賣身的命運:早在2014年,為了擺脫財務的困境,諾基亞就以55.5億歐元的白菜價,將自己的手機業務“打包”出售給微軟——要知道,巔峰時期的諾基亞手機市值,達到驚人的1100億歐元,賣身時只剩下了二十分之一。

  這樣的賣身,在諾基亞歷史上并不是第一次。早在近半個世紀以前,諾基亞就將一切拖累業績的業務打包出售,只留下最核心的業務,從而造就了一家享譽世界的通信巨頭,而這次將手機賣身于微軟,四年之后的現在看來,確是諾基亞的又一次斷臂求生之舉。

  1

  無線通信基本原理

  今天的故事,從一個公式開始講起。

  這是一個既簡單又神奇的公式。說它簡單,是因為它一共只有3個字母。而說它神奇,是因為這個公式蘊含了博大精深的通信技術奧秘,這個星球上有無數的人都在為之魂牽夢繞。

  這個公式,就是它——

  我相信很多同學都認出這個公式了,如果沒認出來,而且你又是一個理科生的話,請記得有空多給你的中學物理老師打打電話!

  這個公式,這是物理學的基本公式,光速=波長×頻率。這也是一切通信技術的理論根基。

  有線?無線?

  通信技術,無論什么黑科技白科技,歸根到底,就分為兩種——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

  我和你打電話,信息數據要么在空中傳播(看不見、摸不著),要么在實物上傳播(看得見、摸得著)。

  如果是在實體物質上傳播,就是有線通信,基本上就是用的銅線、光纖這些線纜,統稱為有線介質。

  在有線介質上傳播數據,速率可以達到很高的數值。

  以光纖為例,在實驗室中,單條光纖最大速度已達到了26Tbps。是傳統網線的兩萬六千倍。

  光纖

  而空中傳播這部分,才是移動通信的瓶頸所在。無論是1G、2G、3G,還是4G、5G,萬變不離其宗,全部都是在空中身上做文章。就在技術不斷的迭代中,潮起潮落,一家家行業翹楚經歷了發生、發展、興旺、衰落的歷史。

  今天,我們就將諾基亞的命運與奮斗,放到通信行業1G到5G的歷史行程中復盤,回顧它一次次的危機與重生,并以此探究這家通信巨頭骨子里的堅強基因。

  2

  史前時代

  老古話“皇帝也有窮親戚”,公司也好,人物也好,在功成名就之前,總是有著那么一段苦難的歲月。諾基亞便是如此。從成立時一家以伐木、造紙為主業的工廠。在這一百多年間不斷擴展自己涉及的領域,到最后發展成世界著名的手機制造商。

  1850年,首條海底電纜橫越英吉利海峽,把英國及歐洲大陸連接起來。首條橫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則在1857年敷設完畢。但由于技術原因,這條越洋電纜只使用了數天便告失靈。首條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要在九年之后,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

  而在前一年,在森林覆蓋率高達70%以上的芬蘭,一位搞采礦出身的屌絲工程師——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在該國坦佩雷鎮的一條河邊建立了一家木漿工廠,生產木漿和紙板。

  艾德斯坦和他的“諾基亞木漿廠”

  3年后,這位老兄又在坦佩雷鎮西邊15公里處的諾基亞河(Nokianvirta River),建立了他的第二家工廠。這次是個橡膠加工廠,除了生產皮靴和輪胎外,還生產工業用橡膠制品。

  諾基亞河(Nokianvirta River)

  又過了3年,1871年,艾老板在他的朋友利奧·米其林的幫助下,將兩家工廠合并為一家工廠,并且將其轉變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艾德斯坦成為股份公司CEO。

  利奧·米其林

  兩位好基友打算給公司取個像樣的名字。于是,他們根據諾基亞河的名字,將新公司的名字命名為“諾基亞(NOKIA)”。此后,該公司一直保留這一名稱。

  諾基亞公司的第一個LOGO

  (復古風,有木有?)

  Nokianvirta,在芬蘭古語中是紫貂的意思。Nokia的原意,僅指諾基亞領地、一種動物、一個地方、和一群人。

  紫貂

  時光飛逝,諾基亞公司就這么平平安安經營了半個多世紀,所幸沒有倒閉。

  與此同時,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到了19世紀90年代,各地仍然要經過電線用來傳送電報。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學家在這個時候開始研究以無線電發送電報。1895年,意大利人馬可尼首次成功收發無線電電報。

  4年后,即1899年,他成功進行英國至法國之間的傳送。1902年首次以無線電進行橫越大西洋的通訊。無線電報的發明使流動通訊變得可能,配備無線電電報機的遠洋船只,就算在海洋上仍然與陸地保持通訊,更能在需要時發出求救訊號。

  1912年,泰坦尼克號在加拿大紐芬蘭附近海域撞上冰山而沉沒,船難發生時,船上的電報發信員屢屢發出錯誤訊息,致使事發周遭海域上準備援救的客輪誤判船難情況,耽誤了救援時機。

  到了二戰期間的1941 年,摩托羅拉研發出了第一款跨時代產品 SCR-300,至今仍是電影中美國通訊大兵最經典的形象。

  雖然 SCR-300重達16公斤,甚至需要一個專門背負的通信兵、或安裝在車輛和飛機上,然而由于 SCR-300使用了FM調頻技術,使通話距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2.9公里,足以讓炮兵觀察員聯系到炮兵陣地,也能讓地面部隊跟陸軍航空兵通訊。

  此時的無線通信,還集中于軍用,并沒有機會走進千家萬戶。

  也就是這一期間,諾基亞的產品相當多元化,幾乎什么都造。

  (知道諾基亞手機為什么那么結實了吧?)

  “諾基亞牌”輪胎

  (好奇怪的代言人)

  “諾基亞牌”皮鞋

  到了1967年,諾基亞公司,加上芬蘭橡膠加工廠(創建于1898年)、芬蘭電纜廠(創建于1912年),這三大企業合并為新的諾基亞集團,其產業涉及造紙、化工、橡膠、電纜、制藥、天然氣、石油、軍事等多個領域。

  那諾基亞又是怎么和手機通信搭上邊的呢?

  3

  諾基亞的發展之路

  1.電信時代的開端——1G

  這就要回到1960年。當時的諾基亞總裁Bjorn Westerlund眼光獨到,他認為,未來的電信行業一定會很牛逼,能賺大錢。于是,他建立了諾基亞電子部,并專注于電信系統方面的工作。

  果然,從1962年到70年代中期,電信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諾基亞在芬蘭電信市場的份額也不斷增加。

  上個世紀70年代,貝爾實驗室突破性的提出了蜂窩網絡概念。

  所謂蜂窩網絡,就是將網絡劃分為若干個相鄰的小區,整體形狀酷似蜂窩,以實現頻率復用,提升系統容量。

  蜂窩網絡概念解決了公共移動通信系統的大容量需求與有限的頻率資源之間的沖突,并隨著上世紀80年代集成電路、微處理器、計算機等技術的迅速發展,隨后,世界各地移動通信網絡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1979年,日本推出800MHz的汽車電話系統(HAMTS),并在東京和神戶投入使用。

  1983年,美國先進移動電話系統(AMPS)首次在芝加哥投入使用。

  1984年,西德建成了C Network,頻率范圍為450MHz。

  1985年,英國開發了全面接入通信系統(TACS),首先在倫敦投入使用,然后應用于全國,頻率范圍為900MHz。

  法國部署了450系統。

  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動電話系統(MTS)。

  芬蘭自然也不甘落后。1981年,由挪威、芬蘭、瑞典、丹麥主推的北歐移動電話服務網絡(NMT)開通。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蜂窩式電話公用網絡。

  1G(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三大主流標準

  隨著第一代移動通信標準的普及,移動電話業務也開始迅猛發展。

  1982年,諾基亞(當時叫Mobira)生產了第一臺北歐移動電話網移動電話Senator。

  Mobira Senator

  隨后,開發了便攜式車載電話Talkman。

  Mobira Talkman

  1987年,諾基亞正式發布了重達1.7磅的手提電話——Mobira Cityman。由于當時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使用過這款電話,因為它意外地獲得了一個小名——“Gorba”(戈爾巴)。

  Mobira Cityman與戈爾巴喬夫

  1G時代作為移動通信開天辟地的時代,群雄逐鹿,山頭林立,通信標準也是五花八門。并且還有著很多缺陷,經常出現串號、盜號等現象。盡管如此,在九十年代的街頭,“手持大哥大,坐著桑塔納”那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如果有誰在街上使用大哥大,總會引來關注的目光。

  2.大展宏圖的諾基亞——2G

  由于1G的通話質量和保密性差、信號不穩定,人們開始著手研發新型移動通信技術。1980年代后期,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微處理器與數字信號的應用更加成熟,當時的移動運營商逐漸轉向了數字通信技術,移動通信進入2G時代。

  2G時代主要采用數字時分多址(TDMA)和碼分多址(CDMA)兩種技術,分別對應GSM和CDMA系統,這是一場由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兩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

  如上所述,以AMPS和TACS為代表1G時代幾乎被美國壟斷,也意味著美國掌握了標準話語權和產業主動權。

  進入2G時代,歐洲不甘落后于美國,考慮到歐盟各個國家太小,單打獨斗難以與美國抗衡,于是吸取了1G時代各自為政的失敗教訓,聯合起來成立了GSM,以快速形成規模向全球推廣,在2G時代占據主導優勢。

  1991年,愛立信和諾基亞率先在歐洲大陸上架設了第一個GSM網絡。短短十年內,全世界有162個國家建成了GSM網絡,使用人數超過1億、市場占有率高達75%。

  在歐洲人野心勃勃地想要超越美國稱霸世界時,美國人同一時間卻搞出了三套通信系統。其中兩套同樣是基于TDMA技術的、第三套則是高通推出的碼分多址技術(CDMA)。TDMA的信道一次僅供一個人使用、八個用戶得輪流使用,容量有限;然而CDMA采用加密技術、讓所有人同時講話也不會被其他人聽到(好比編號1只能與編號1通話、編號2只能與編號2通話,互不干擾),容量大幅提升。從技術上來看,CDMA系統的容量是GSM的10倍以上。

  但是2G時代的CDMA,卻是“叫好不叫座”,依然無法改變美國的移動通信被歐洲碾壓的趨勢。

  那么,造手機的諾基亞是不是賺得盆滿缽滿呢?

  并沒有。

  此時的諾基亞,因為產業過多,管理和經營不善,瀕臨破產。說白了,就是手機業務被其它業務拖累了。

  危急時刻,當時的諾基亞總裁約瑪-奧利拉(Jorma Ollila)果斷決定,將傳統產業拆分并出售,只保留下諾基亞電子部門。

  約瑪·奧利拉

  斷臂求生的諾基亞,從此開始業績大爆發。

  從1996年起,諾基亞手機一步步擊敗摩托羅拉、愛立信等競爭對手,連續15年占據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2003-2009諾基亞全球市場份額

  看看下面這個排行榜,就知道諾基亞有多牛逼了:

  當時的諾基亞,創新能力相當驚人,推出了很多經典型號的手機,也創造了很多行業第一。

  全球手機銷量之王 NOKIA 1100

  (累計售出2.5億部)

  諾基亞第一臺智能機 NOKIA 9000

  諾基亞 M510平板電腦

  (比第一代ipad早了9年)

  其實,摩托羅拉與其說是被諾基亞打敗的,不如說是被美國自己打敗的。

  早期有關CDMA的報導都是相當消極的,基站不能達到預期的性能,CDMA手機也無處可買。總體而言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與此同時歐洲大力投資GSM,短短數年內建立了國際漫游標準,在全球廣布GSM基站。自然,CDMA起步較GSM晚了一步,

  加之美國國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以及政治保護勢力的強大,導致資源遭到分散,CDMA失去了大半江山。依賴于CDMA的摩托羅拉,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了。

  在2G時代,CDMA 是個失敗者。另一方面,美國在通信標準之爭上的失敗,間接也影響了摩托羅拉手機的競爭力。1997年,摩托羅拉的全球移動電話市場份額從1997年的50%暴跌到17%。至此,摩托羅拉一蹶不振,宣告出局,草草退出了演出。

  摩托羅拉雖然敗給了諾基亞,但現在說美國敗給歐洲還為時尚早,在即將到來的3G時代,美國將開始猛烈的復仇。

  3.美國的復仇——3G時代

  走進高通位于加州圣地牙哥的本部,迎面而至的一堵厚厚的專利墻上,鑲嵌著高通所持有的移動通信將近1400項專利。

  這就是著名的“QualcommPatent Wall”。高通的一切都明明白白的寫在了這面墻上:財富、壟斷、成功……高通就像一條毒蛇,深諳扼住宿主脖子、獲取高額利潤之道。正是憑借對專利的出售,高通

  但是,從2000年開始,通信業界就在呼喊3G,但喊了幾年,直到2007、2008年才開始真正普及,這是什么原因呢?

  很簡單,市場沒有殺手級的應用,你技術再強大也沒有用。反之,高通費盡心思將專利寫入標準,但標準沒人用,也是只能攤手。

  真正讓3G火起來的,還是源于移動通信設備的革新——智能手機。有了完善的3G網絡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差一部智能手機了。

  最早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可以追溯到微軟在1996年發布的Windows CE。由于微軟在PC操作系統上沒有對手,面對全新的移動通信市場仍沿用過去PC操作系統的思維方式,導致了系統速度緩慢的先天缺陷。

  另一方面,英國公司Psion和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在1998年合資成立了Symbian公司,研發手機專用的操作系統以抵御來勢洶洶的微軟。

  Windows CE其實僅是精簡版的Windows系統,而Symbian一開始就是為手機而生,穩定度有更出色的表現。

  可惜的是,在 1999-2004年間,Symbian在發展上仍然以傳統手機功能為主,諾基亞內部的心態總是:最重要的是如何賣出手機,應用程序只是讓手機更好賣。Symbian也建議過諾基亞在智能手機的開發上可以有更多其他的功能,無奈諾基亞就是聽不進去。

  此景彷若當時的摩托羅拉從模擬向數字手機轉型,當時最賺錢、說話最大聲的部門是有鍵盤、好接聽的功能手機,觸控式屏幕、甚至是最關鍵的APP生態系,并不在諾基亞高層的認知中。在高層心中,手機就是手機,難道還能變出什么花樣?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總有一天,諾基亞要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

  1)真正的威脅來了

  2005年,當時剛剛走出困境不久的蘋果,收購了一家叫FingerWorks的小公司,這家公司自1999年起便開始研發手勢識別、多點觸控等技術,但在當時這樣的應用并不為人們所看好,也沒人猜到蘋果買它來做什么。

  蘋果要做什么呢?

  2007年1月9日,喬布斯發布了第一代iPhone。

  iPhone1主打的 iTunes MusicStore、Safari、Email、Camera 等應用,皆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在簡潔優美屏幕上,搭配多點觸控屏幕技術,iPhone去除掉了鍵盤、單以一個 Home鍵和手指即可操作。

  Phone跨時代的創新并不止于此。

  早期在手機中安裝APP的方式,都是先從網頁上下載、用接線傳輸到手機,再自行安裝。2008年蘋果推出iOS 2,新增了最重要的應用商店(App Store),可以在該平臺上下載安裝應用程序,開始了APP生態系統的新時代。

  2)智能手機的起源:從先驅到先烈

  雖然蘋果很偉大,但想到智能手機這個idea的人并不是喬幫主,他也是從曾經的諾基亞Symbian手機與微軟Windows Phone借鑒而來的。

  21世紀初,電信業界描繪的3G世界如是說: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移動電話或其他移動設備(例如PDA),打電話、上網;除了傳送語音之外,還可以傳送數據、視頻、電腦游戲…

  IBM Simon在1994年開賣世界上第一臺智能手機,完全使用觸控式鍵盤,也是第一臺以軟件應用程序為賣點的手機。

  聽起來似乎相當熟悉?現今習以為常的場景,20年前可是個宏大的理想。

  3G曾經承載著全球電信業的高度期待,2000年時,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開始競標3G牌照和無線頻譜拍賣,各家運營商總計投下約900億美元。德國更是創下了高達458億美元3G牌照的拍賣紀錄。但在缺乏移動上網的殺手級應用的情況下,顯然這樣的投資最后變成了概念炒作。

  于是研發者留下了負債和幾近無用的3G牌照就離開了,有些公司還試圖與發放牌照的政府打官司。不但后續融資與設備投資舉步維艱、股價重挫,也讓3G服務無法如期推出。

  歐洲電信業一度處于潰敗的狀態。

  相較于早早燒完錢、以致于在3G轉型上慢了一步的歐洲人,美國運營商由于現有頻率占用問題使得發放牌照時間延遲,直到2004年初才能發放3G牌照,這反使美國運營商保有更多余力與資金投入3G網絡,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2G時代的棋局,至此實現了反轉。

  和iPhone形成對照的是,諾基亞的系統塞班一直在示好并鼓勵第三方開發者,在 iPhone 發布時,塞班平臺上已有一萬多款應用。然而,塞班整整花費了7年時間在APP生態系統上所取得的成績,蘋果在發布iOS第一版的一年多后就超越了。

  同時,諾基亞手機使用的便利性也廣受詬病。iPhone等所用的觸摸屏成本高,于是諾基亞選擇做更便宜的觸摸屏甚至沿用物理鍵盤。即使在芬蘭,也有人抱怨諾基亞的觸摸屏不花大力氣都按不動。他們復雜的菜單根本無法與簡約的iPhone交互模式相比,更別提之后的應用程序了。蘋果、三星和LG等將諾基亞甩在了背后。

  軍情緊急,刻不容緩。2010年,病急亂投醫的諾基亞請來了微軟前高管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接任CEO,他也是諾基亞歷史上首任非芬蘭籍CEO(加拿大籍)。

  埃洛普

  埃洛普上任后,立刻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裁員、賣樓(看起來和A股的上市公司一樣,業績不好就賣房)。

  同時,在他的領導下,諾基亞徹底放棄了自己的塞班系統,也放棄了大家寄以厚望的MeeGo系統(塞班的接班人),甚至拒絕了呼聲最高的安卓系統。

  最后投靠誰了呢?微軟。諾基亞最終決定使用微軟的WP系統(Windows Phone)。

  采用WP系統的Lumia系列手機

  不過,微軟的WP系統不僅沒有拯救諾基亞,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不久之后,手機巨人轟然倒下。2014年,諾基亞手機業務以55億美元賤賣給了微軟。

  非常無語的是,埃洛普拿著諾基亞2500萬美元的離職補償金,又回到了微軟,后來還一度成為了微軟總裁的熱門人選(幸虧沒當上)

  (比上一張發福了不少。3年搞垮諾基亞,每天蒸發1800萬歐元,一般人做不到啊)

  3)諾基亞失敗的教訓

  諾基亞從智能手機金字塔塔尖跌落下來,埃洛普該背鍋么?

  常常用三個原因來解釋:第一,諾基亞的技術不如蘋果;第二,它在巔峰時沾沾自喜;第三,當時的領導者沒有預見到iPhone的破壞性。果真如此嗎?

  恐怕事實并非如此。諾基亞之所以會在智能手機戰中敗走麥城,是因為在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中蔓延的恐懼感使得全公司都具有惰性,最終把注意力和資源不成比例地進行了分配,大力投資于在短期市場,開發手機設備,而對從長遠看來,對操作系統開發卻重視不夠。而在智能手機時代,系統才是靈魂。

  4.刮骨療毒:4G時代的重生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移動流量需求不斷上升,移動通信網絡開始走向4G時代。在4G時代的運營標準問題上,曾經有過WiMax和LTE兩大標準,最終,前者由于兼容性問題而銷聲匿跡,4G終于成為LTE一統天下的時代。

  那么在4G時代,出售了手機業務這個最大的“炸彈”后,諾基亞完蛋了么?沒有。雖然手機業務上徹底失敗了,但是,諾基亞堅守的另外一塊業務卻沒有放棄——通信設備制造和解決方案。不僅沒有放棄,諾基亞依靠這塊業務,還偷偷地實現了逆襲。

  我們來看看諾基亞作為通信設備制造商的履歷表:

  2006年,諾基亞和西門子合資成立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簡稱“諾西”)

  2010年,諾西并購摩托羅拉無線業務部門

  2013年,諾基亞全盤收購諾西(收購西門子所持股份)

  2014年,諾基亞收購阿爾卡特朗訊全球業務

  2017年,諾基亞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二大通信設備商

  看明白沒?一路吃掉了西門子(部分)、摩托羅拉(部分)、阿爾卡特朗訊(全部)!

  簡而言之,現在的諾基亞,是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貝爾、西門子的超級聯合體。

  大家要知道,這里面任何一個名字,當年都是通信行業里舉足輕重的狠角色。

  總之,如今的諾基亞,早已不是手機制造商,而是一個排名前列的通信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特別是諾基亞在收購了阿朗之后,專利積累底蘊更加殷實(阿朗是法國阿爾卡特和美國朗訊合并而來,考慮到阿爾卡特曾獲得加拿大北電的技術,諾基亞實際上已經是把美國、法國、加拿大、芬蘭的通信業整合捆綁到一起了),重新成為在通信技術積累上不遜于華為、愛立信、高通的存在。

  如果沒有眾多設備商和運營商基于2G、3G、4G等通信標準協議建立起的無線通訊網絡環境以及無線通訊模塊的集成,設計再花俏、耀眼的手機終端也只能是塊沒多大用處的磚頭,這是手機廠商推出再多所謂“黑科技”也不能扭轉的客觀事實。

  據統計,在過去10多年里,諾基亞在研發上共投入了400多億美元,相當于“蘋果”公司的4倍,諾基亞雖然被智能手機市場所淘汰,但其在2G、3G和4G 等通信標準必要專利技術方面的持續創新能力仍然非常強勁。因此,諾基亞在底層通信技術、標準必要專利技術等方面的研發投入和創新成就是產品公司難以企及的。

  有了專利加持,諾基亞進入“躺著賺錢”的年代。

  在2011年,蘋果向諾基亞支付了4.2億歐元的賠償費用,并且每年還需要支付大約9500萬歐元專利使用費;在2012年黑莓一次性給諾基亞交納6500萬歐元的授權費,在2014年世界第一大手機廠商三星訴訟失敗,需要向諾基亞每年支付2.18億歐元,之后是HTC又向諾基亞交納專利授權費。

  根據研究機構ValueWalk統計,包括蘋果、三星、HTC、微軟、黑莓、LG、索尼、摩托羅拉、華為等近40家公司都需要向諾基亞繳納專利授權費。當然丟掉了手機虧損的帽子,諾基亞的營收在大幅度增加;特別是專利費上,收入是逐年遞增的,在2016年的時候諾基亞的專利營收高達10.2億歐元,成為一個靠專利吃飯的企業,也扼住了整個通信產業上游的咽喉。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現在的諾基亞就像是在外奮斗多年最終力不從心的老商人,但憑借著多年建立起來的資源和經驗,依然可以過上坐享其成的生活。沒了手機的諾基亞,正在大踏步前進。

  5. 5G時代的諾基亞:王者歸來?

  2G實現從1G的模擬時代走向數字時代,3G實現從2G語音時代走向數據時代,4G實現IP化,數據速率大幅提升。

  5G將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改變?5G最大的改變就是實現從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走向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實現萬物互聯,推動社會發展。

  5G網絡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Gb,這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整部超高畫質電影可在1秒之內下載完成。

  5G技術的全球專利布局始于2013年,近五年來,其全球專利申請量共計2133件,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中,高通、諾基亞、愛立信、三星、華為依次位列前五,其中,諾基亞以占有約10.5%的專利申請量穩居第二,雖低于高通專利申請量約4個百分點,也足以顯示出諾基亞在5G領域占據的主導地位。

  自2012年11月,諾基亞就開始參與歐盟2700萬歐元的大型科研項目METIS,就開始籌謀研發5G技術,并在2013年開始針對5G技術進行專利布局,這與其轉型時間完全匹配。

  由此可見,諾基亞雖然放棄了手機業務,但依舊專注于通信技術研究,具有足夠強大的專利布局意識與能力,保障其在5G專利上的強勢話語權。

  按照2017年諾基亞的數據,2017年營收231.47億歐元,即1800多億元,相比之下,小米2017年全年收入只有1146億元。

  其中通信設備業務占到87.61%,科技業務占比12.39%,即28.7億歐元,換算成人民幣,即227億多元。

  其中科技業務具體就是指技術研發和專利授權、數字健康等業務的收入,其中專利占大頭。

  另外我們也知道諾基亞早前還公布了5G專利費收取標準,即每部設備3歐元(約合3.48美元),蘋果、三星都得交。

  而如果到5G時代,如果我們按一年售出12億臺5G手機計算,諾基亞一年光是專利收入都達到了36億歐元,還有一些5G物聯網設備等,可以說是活得特別滋潤。

  通過把手機業務賣掉,出售Here地圖業務,變賣一些非核心資產度過艱難時期,諾基亞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有了更多人力物力布局到通信和物聯網領域,幾年時間,通過“一售一收”,諾基亞上演“空手套白狼”,賺得盆滿缽滿,這點,讓人不得不佩服諾基亞的眼光和實力。

  另外順便說一句,2016年在諾基亞與微軟的品牌授權期滿后,“諾基亞手機”這個品牌又重新回到了諾基亞公司手中,諾基亞授權HMD Global Oy重新以“諾基亞”的品牌生產和出售智能手機。

  從過去兩年的市場成績來看,諾基亞銷量穩步提升。根據國外調查機構CounterPoint提供的今年二季度報告顯示,諾基亞手機的銷量增長達到782%,市場份額總排名位列全球第九。

  諾基亞希望保持一個較低的價格,大幅降低了未來在專利許可上發生糾紛的幾率,并且有助于諾基亞實現“薄利多銷”。高通就因為和蘋果、華為等巨頭存在專利費糾紛,遭到了國際調查、訴訟,股票也發生動蕩,蘋果也在新iPhone中棄用高通調制解調器芯片。

  今年7月,諾基亞與美國移動運營商公司T-Mobile達成一筆35億美元的交易,這是迄今為止關于5G的最大交易。同月,諾基亞與中國移動簽署10億歐元5G合作協議,這既表明了諾基亞的強大實力又展露了諾基亞的勃勃野心。

  4

  諾基亞:自我救贖和轉型重生的典型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的發展同樣一樣,管理者只有目光長遠,才能使企業長盛不衰。

  從諾基亞這些年走過的路我們發現,一家企業如果墨守成規、忽視競爭對手的創新與市場需求,即使做到世界第一,如果戰略失誤,注定也會走向沒落。摩托羅拉、索尼、HTC等品牌早已離開我們多年,但諾基亞卻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這讓人不得不佩服這家芬蘭企業的頑強生命力。

  曹操在《龜雖壽》有這樣一句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其實用這句話來看現在的諾基亞也不為過。

  諾基亞的歷史,就是一家典型企業的自我救贖和轉型重生之路。雖然財報顯示諾基亞的營收還在下滑,但是虧損已經在收窄。通過戰略聚焦和戰略轉型,諾基亞已經從谷底爬了上來,隨著5G時代的到來,諾基亞未來幾年內將大有可為。

  一家企業能夠走多遠,取決于它的眼光有多遠。一家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必須時刻保持戰略敏感性,居安思危,洞察市場變化,了解用戶需求,把握未來趨勢,提前投入布局,方能立于不敗之地。而在這一點上,國內的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還需要經歷長期的磨練。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703.html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聯系我們

手機同微信:13601393339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郵件:admin@ecjie.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9:30-18:30,節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