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亚洲,欧美视频网站免费看,欧洲男女下面进出的视频,男人都懂www深夜免费网站,国产精品日产三级在线观看,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1. 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首頁
  2. 農業

綠色衛士 勇立潮頭——新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紀實(下)

錦繡中華,盛世華誕。為慶祝新中國建國70周年華誕,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李壽生會長主編,組織17個專業協會和6個專業委員會編寫的紀實性著作《鏗鏘腳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紀實》隆重出版,重溫前輩先賢走過的櫛風沐雨的創業之路,展現了中國石油和化工人70年不懈奮斗的恢弘畫卷。

 綠色衛士 勇立潮頭——新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紀實(下)

  錦繡中華,盛世華誕。為慶祝新中國建國70周年華誕,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李壽生會長主編,組織17個專業協會和6個專業委員會編寫的紀實性著作《鏗鏘腳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紀實》隆重出版,重溫前輩先賢走過的櫛風沐雨的創業之路,展現了中國石油和化工人70年不懈奮斗的恢弘畫卷。

  2001~2010:

  農藥工業創制體系不斷完善,農藥工業由小到大

  一、產量已居世界首位,為世界最大原藥生產國

  2001年~2010年期間,我國農藥生產快速增長(見圖5),2005年突破100萬噸大關,達到104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10.5%。2009年突破200萬噸大關,2010年達到268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20%。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農藥原藥生產國,年出口量超過100萬噸,占據世界農藥市場的50%以上。綠色衛士 勇立潮頭——新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紀實(下)

  圖5 ?2001年~2010年農藥產量改革開放前20年農藥行業基本處于準備階段,積蓄實力、練好內功、蓄勢待發。本世紀前十年(2000~2010)是小試鋒芒,進一步提高實力。在這十年間,部分企業之間通過兼并、重組、整合,產業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要進一步發展,實力略顯不足。部分企業開始將眼光投向資本市場,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已經有企業試水股市,籌集資金,但數量不多,在1993年12月第一個農藥企業-沙隆達上市之后,僅有4家以農藥為主要業務的企業上市。2000年~2008年,有8家農藥生產企業上市(其中一家是股票更名),這些企業如下:

  2000年1月,原“寧天龍”(涂料企業,1993年9月上市)改名“紅太陽”;2001年1月,江蘇南通江山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1年9月,浙江新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2年4月,江蘇揚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7月,安徽華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8年2月,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A股于在深交所正式上市;2008年6月,聯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2008年7月,利爾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這些上市企業中只有華星化工后因故退市,其他企業憑借技術、資金優勢大踏步前行,跨省收購、兼并一些各具特色的同類企業,成為各領域的排頭兵。如紅太陽集團,發展成為跨農藥、醫藥、原材料、中間體領域綜合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南通江山通過引進跨國公司的技術,成為酰胺類除草劑技術最先進、品種最多的領先企業;新安集團高度重視資源循環利用,開創了“氯循環利用”和“磷循環利用”工藝技術,目前正在開發“硅循環利用”工藝技術,該公司從1995年至2012年的近20年時間內,獨自或帶頭與跨國公司進行抗爭,贏得多次了跨國公司在歐洲、南美、澳洲發起的反傾銷訴訟,為我國草甘膦出口鋪平了道路,提高了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贏得了國際競爭對手的尊重與贊賞;揚農化工則發展成為全球菊酯類農藥的排頭兵,品種、產能均居世界第一,在2018年又收購農藥行業科研實力最雄厚的沈陽院農藥研發部分,擁有堅實的發展基礎;諾普信則是我國最大的農藥加工企業,在國內多個省份均擁有子公司,作為純農藥加工企業能多年躋身農藥銷售百強,實屬不易。

  二、農藥行業管理進一步規范2001年11月29日《國務院關于修改〈農藥管理條例〉的決定》(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對農藥的登記、生產、銷售和使用進行了更詳細的規定以及違反《條例》懲罰。根據《條例》該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于2002年頒布了《農藥生產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04年國家發改委再次修訂了《農藥生產管理辦法》并于2005年1月1日起施行?!掇k法》對農藥生產企業的核準、農藥產品生產的審批、監督管理以及違反《辦法》懲罰作了更加詳細的規定。

  在此期間,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先后多次發布關于農藥工業發展的通知、產業調整目錄等,主要有《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藥行業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年2月)及其附件“農藥企業核準、延續核準考核要點”;2010年8月由工信部、農業部、環保部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農藥產業政策》;2010年12月工信部發布的“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

  三、停產停用五種高毒有機磷殺蟲劑有機磷農藥在我國農藥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和糧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有機磷殺蟲劑撐起了防治蟲害方面的半壁江山,2003年產量占農藥總產量的22.6%,殺蟲劑的32.4%,有機磷殺蟲劑的46.5 %。但是,有機磷殺蟲劑中的主要品種如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和磷胺也存在著毒性高的缺點,導致非正常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為保障農業生產者的生命安全,在其它品種可以替代的條件下,國家果斷決定停產、停用五種高毒有機磷殺蟲劑。

  1998年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被列入嚴格控制的名單之中。

  2000年12月6日,溫家寶副總理在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專報信息》(第368期)上批示:“要改善農藥品種結構,減少高毒農藥的比重”。

  原化學工業部、原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十分重視,在農藥行業“十五”規劃中提出減少高毒農藥比例、增加高效低毒品種、改善農藥產品結構的措施。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批示精神,履行好國際公約,調整農藥產品結構,有關部委組織人員于2001年11月啟動了“高毒有機磷殺蟲劑削減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編制工作。參加人員包括國家經貿委、農業部、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和中化化工科技總院的領導和專家。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于2002年底提出“方案”初稿;2003年1月,由國家經貿委組織了“方案”論證會,參加的人員包括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環??偩?、財政部、衛生部、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中化化工科技研究總院以及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的領導專家,經過充分研究、討論,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了“高毒有機磷殺蟲劑削減方案”。

  該“方案”在介紹了提出的背景、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生產和使用現狀、削減的必要性、削減的可行性分析后,提出了削減的原則和目標:從2004年1月1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分三個階段實施該方案,從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在農業上的使用,只保留部分生產能力用于出口。為達到停產停用的目的,方案推薦了十余個技術成熟、可擴大生產規模的品種和20余個可供工業化開發的殺蟲劑品種。其中為大生產規模共需投資14億元,需申請銀行貸款9.8億元,由中央財政貼息3年。20余個可供工業化開發的品需投資2.8億元,國家撥款5000萬元。

  該方案在各級管理部門、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有序推進,具備了停止五種高毒有機磷殺蟲劑的條件,發改委、農業部、環保總局、質檢總局、工商總局和安監總局于2008年1月9日聯合發布公告,主要內容是:“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廢止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的農藥產品登記證、生產許可證和生產批準證書?!薄氨竟姘l布之日起,禁止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磷胺在國內的生產、流通?!?、“本公告發布之日起,禁止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磷胺在國內以單獨或與其他物質混合等形式的使用?!?、“本公告發布之日前已簽定有效出口合同的生產企業,限于履行合同,可繼續生產至2008年12月31日”。至此,我國順利完成了五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替代工作。

  四、農藥科研創新和仿制結合,產品結構漸趨合理2003年國家科技部設立了由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為首席專家的“973農藥創制項目”,該項目組匯集我國十幾個大學研究所的農藥研究精英。由于成績斐然,該項目連續進行了二期共10年,共有30余個新農藥品種問世,這不僅使我國的農藥創制成為當今全球的生力軍,還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2009年9月,中化化工科學技術研究總院聯合國內沈陽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山東省農藥研究所、安徽省化工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南開大學、貴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揚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紅太陽集團、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單位,成立了農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2010年1月8日,農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被科技部選為首批開展聯盟試點工作的36家聯盟之一。

  10年間,我國農藥行業開始走上仿制與創制相結合的健康發展之路。自此期間,我國仿制的新品達30余個,對一些骨干老品種及其關鍵中間體的工藝進行了改進,如開發了毒死蜱、吡蟲啉、啶蟲脒、菊酯類殺蟲劑和生物農藥阿維菌素等8個高毒替代品種;吡啶、賁亭酸甲酯、手性菊酸、氯代三氟甲基吡啶和乙基氯化物等關鍵中間體的綠色生產工藝,以及不對稱手性合成、催化加氫、定向硝化氯化、生物拆分等和農藥新制劑、功能性農藥助劑等共性技術。

  在廣大科研工作者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實現了農藥新品創制快速發展, 2006年3月25日,“新農藥創制研究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和“農藥創制工程”項目通過了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組織的專家驗收。通過實施這兩個項目,30多個農藥創制品種完成了產業化開發并取得了臨時登記,推廣使用達1.2億畝次,累計銷售收入達到11.4億元。近100多個具有良好活性的化合物處于開發過程的各個階段。組合化學、高通量篩選、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創制方法等高新技術已經在農藥創制中得到應用。

  五、產品質量提高,品種比例滿足農業需求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成功開發了大批過專利期品種,基本滿足農業生產需求,但產品質量仍比國外相同產品有一定差距,有效成分含量低5%左右,雜質含量也較高。經過科研人員,特別是企業的努力,針對生產過程中的不足,組織科研專項。有針對性地進行攻關,使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部分產品的純度高于國外相同產品。不僅成功地打入國際市場,還使跨國公司停止自己生產,轉而采購我國產品進行加工,如吡蟲啉、草甘膦、酰胺類除草劑等等。

  隨著國產新農藥品種的不斷涌現,特別是五種高毒有機磷殺蟲劑的削減,我國農藥產品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從上九十年代的“三個70%”(殺蟲劑占農藥總產量的70%、有機磷占殺蟲劑的70%、高毒有機磷又占有機磷殺蟲劑的70%)的狀況逐年發生變化,到2010年殺蟲劑占31.4%、殺菌劑占7%、除草劑占41%,除草劑超過殺蟲劑所占比例。除草劑的大幅度增長,使得農民從繁重的除草作業中解放,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參與城市建設、制造業發展、道路交通等基礎建設,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六、進行農藥安全性評價GLP體系建設為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國農藥創制能力,制定并完善了“農藥生物活性測定標準操作規程(SOP)”、“農藥毒理學安全性評價良好實驗室規范(GLP)”及其安全性評價標準操作規程,建立了農藥安全性評價試驗標準操作規程(SOP)和農藥衛生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研究機構GLP認證標準,初步建立了創制農藥品種的市場預測和風險評估方法,制訂了農藥環境評價、殘留以及質量的GLP行業標準,建立了農藥GLP管理體系。這一系列標準、規范和方法的建立,不僅進一步提高了我國農創制的能力,還為我國農藥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七、創建農藥產業園區,加大環保治理2005年末至2006年初,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與江蘇如東縣人民政府、山東濰坊市濱海經濟開發區合作,分別在如東洋口化工園區和濱海經濟開發區創建“中國農藥工業生產示范園區”。此外,各化工生產比較集中的省份也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化工園區,如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等,積極推進農藥生產逐漸走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園區化。園區內集中了各種類型的化工生產企業,企業之間的副產物可實現相互作為原料或中間體,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了進一步加大我國環境保護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我國在2000年4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之后,分別于2004年和2008年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08修訂)》、2010年發改委、環保部等9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等等。

  農藥行業生產的特點是原藥中間體種類多、工藝路線相對較長、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較多且成分復雜、處理難度較大等,針對這一特點,我國農藥研究人員提出:在開發新品種的時候,同步開發減少新污染物的工藝和污染物處理的工藝。在此期間,在國家的支持下,開發了催化加氫、不對稱合成、定向硝化以及生物酶、草甘膦廢水低排放及母液回收利用、百草枯廢水資源化利用、菊酯類農藥廢水綜合治理、阿維菌素清潔生產新工藝及廢水、廢渣低排放、吡蟲啉創新工藝研究與廢水治理、氯代吡啶類除草劑廢水綜合治理與低排放、毒死蜱清潔生產與廢水低排放等多項減少污染物產生及處理技術,極大提高了農藥行業污染物處理水平。

  為掌握我國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狀況,為制定切實可行的相關法規、政策,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環保部于2007年啟動了全國第一次污染物普查。農藥工業協會參與了該項普查的全過程,承擔了“化學農藥行業產排污系數核算”的課題并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編制完成了《農藥行業產排污系數使用手冊》。

  綠色衛士 勇立潮頭——新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紀實(下)

  2011~2018:

  農藥工業邁入產業升級、集聚發展新里程

  2010年工信部、農業部、環保部和質監總局聯合發布了《農藥產業政策》,《政策》規范和引導我國農藥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農藥發展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發展目標所采取的技術政策、生產管理、進出口管理、市場管理、社會責任和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

  2017年3月16日國務院頒發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最新變化是將原屬工信部、農業部和質監總局的農藥行業管理職能歸屬于農業農村部一個部門,結束了多頭管理、權力分散的現象。農業農村部根據《條例》所賦予的職能,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規章、制度,設立了登記、生產、經營三項行政許可以及登記試驗單位的認定制。自此,我國農藥管理進一步規范化,行業開始了新的發展進程。

  一、中國化工集團完成對ADAMA、先正達收購全面改寫農化行業格局

  2011年11月,中國化工集團以24億美元收購以色列馬克西姆-阿甘公司60%股份,這是中國化工企業一宗最大的收購外國農藥企業的項目。該項收購完成后,對集團的農化行業進行了整合,原集團子公司沙隆達股份退市,并于2018年以“安道麥”的名稱在上交所上市。2018年,中國化工集團再出大手筆,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公司,擁有先正達94.7%股份,這意味著中國化工躋身全球農化行業第一梯隊。先正達是一家具有259年悠久歷史的跨國公司,總部位于瑞士巴塞爾,是全球第一大農藥、第三大種子的高科技公司,銷售收入900億元,凈利潤84億元,農藥和種子分別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和8%。該公司發展歷程如下:1993年,德國赫斯特公司拆分解體后,作物保護部分與德國先令合并成立艾格福(AgrEvo);英國帝國化學(ICI)作物保護部更名為捷利康;1996年,瑞士汽巴-嘉基與瑞士山道士合并成立諾華(Novartis),2000年捷利康與諾華合并成立先正達,其農藥銷售額從2008年至今保持全球第一。先正達擁有先進的生物育種技術,在傳統育種雜交水稻和雜交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上處于領先地位,每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10%左右,在全球擁有專利超過13,000件。對先正達的收購將能夠填補專利農藥和種子領域空白,對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保障糧食安全將起到積極作用。

  2018年全球農藥產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德國拜耳公司完成了對美國孟山都公司的收購;美國陶氏和杜邦公司完成了合并、重組。世界農藥巨頭由過去的六大公司公司(先正達、拜耳、杜邦、孟山都、巴斯夫和陶氏)變成為如今的中國化工、拜耳、巴斯夫和科迪華(杜邦和陶氏合并后重新拆分、組建的農化公司)四大巨頭。

  二、自主知識產權農藥新品不斷產業化

  2011年8月18日,科技部批復同意農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牽頭組織的“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綠色生態農藥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立項,項目編號為2011BAE06A00,項目完成時間2015年12月,經費預算總額77072萬元,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專項經費22072萬元。

  截至2013年12月31日,農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有50個聯盟成員,其中企業27家、大學11家、科研院所11家、行業協會1家。

  在國家、地方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氯氟醚菊酯、噻唑鋅等10個創制品種的產業化開發共計投入11425萬元(其中國家攻支撐計劃撥款2333萬元),改擴建19套產業化生產裝置,總生產能力達到原藥2010噸/年,各種制劑9950噸/年,見表2;氯氟醚菊酯、噻唑鋅等10個產業化開發品種全部實現商品化,并基本實現規模化生產;項目實施期間共實現銷售收入約8.3億元,新農藥推廣使用面積約7850萬畝次。綠色衛士 勇立潮頭——新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紀實(下)在此期間,完成了11051個新化合物的分子設計、合成和結構表征、活性篩選,篩選出ZJ4042等15個具有進一步研究價值的新活性化合物;建立了化學、生物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農藥先導化合物發現的技術體系;建立和完善了229條農藥藥效試驗技術規范(SOP)、40項農藥安全性評價和環境評價測試方法以及9套農藥健康與安全性評價技術方法;開發了精異丙甲草胺等20項高效安全農藥品種及關鍵中間體的清潔生產技術,建成試驗和示范裝置22套。上述成果,為我國農藥行業創制能力和整體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大宗品種產能過剩依然存在農藥與其他化工產品生產不同的是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每年2月開始,農業用藥從南北,逐步進入用藥高峰。最早使用的是除草劑,用于播種前土壤處理或播后苗前土壤處理,處理后一般可以保障全年免除雜草危害,少量用于后期雜草防治;隨著天氣轉暖,殺蟲劑開始登場,天氣進入雨季,殺菌劑開始大量使用。為此,企業需要在用藥高峰前備貨,從前一年的12月份至6月份是生產旺季,除草劑的生產旺季更短,只有4~5個月的時間,少數品種擁有出口訂單的仍在維持生產。也就是說,要用6個月左右的時間生產全年的市場需求產品,而化工產品的產能是以10~11個月計算的,因此,農藥產能必須略有過剩,否則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農藥產能在200萬噸左右(100%有效成分,協會統計數據),年產量在150萬噸(100%有效成分,協會統計數據)左右,見圖6(實物量,國家統計局數據,有重復計算部分),國內農業、衛生、工業、林業等需求在70萬噸(100%有效成分)左右,其余50%用于出口。造成部分品種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國農藥創制能力與市場需求相差甚遠,仍然依靠仿制品種支撐病蟲草害的防治,國外優良品種一旦專利過期,國內紛紛上建設生產裝置,造成同質化現象嚴重,一個品種有數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登記,如吡唑醚菌酯國內登記企業達到78家,造成產能過剩;二是一些大宗老品種,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大空間,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一再增加產能,造成產能過剩,如草甘膦一度有上百家企業登記,產能超過100萬噸,由于市場突變和環保核查,才逐步走向正規,但目前產能仍顯過剩。綠色衛士 勇立潮頭——新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紀實(下)圖6??2011年~2017年農藥產量(噸,實物量)四、“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使綠色生態農藥強勢增長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防病治蟲、促進糧食和農業穩產高產至關重要。但由于農藥使用量較大,加之施藥方法不夠科學,帶來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殘留超標、作物藥害、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農村部制定《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方案指出:隨著農業病蟲草鼠害逐年呈加重趨勢,目前防病治蟲多依賴化學農藥,容易造成病蟲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下降,出現農藥越打越多、病蟲越防越難的問題。為保障農產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為促進病蟲草害的可持續治理和降低防治成本的需要,應采取新的治理措施,保護和利用天敵,實施生物、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科學使用農藥,遏制病蟲加重發生的態勢,實現可持續治理。

  為實現《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農業農村部制定了《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農企合作共建農作物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示范基地”。及植保工作者和農藥生產企業大力合作,“充分發揮植保機構掌握病蟲監測信息、熟悉防控技術,企業高效低毒農藥和綠色防控產品研發、生產優勢,積聚資源,集中力量,共建農作物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示范基地,聯合開展技術集成、產品直供、指導服務,加快綠色防控產品、高效低毒農藥、現代植保機械及科學用藥推廣應用步伐,示范帶動病蟲綜合防治、農藥減量控害、農業提質增效,深入推進《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

  為落實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行動方案,農藥生產企業作出了巨大努力和付出,特別是在教育、引導農民科學使用農藥活動中,中國農藥協會牽頭,由企業、植保專家組成團隊,召開現場會、請專家面對面、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幾年的時間內培訓了數萬名農民、種植專業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還組織了對培訓師的再培訓,有數百名培訓師參與了再培訓,進一步提高了科學用藥的指導水平,提高了采用新型防控技術的積極性。通過各級管理部門、企業、植保工作者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已經初見成效。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我國農藥產量為322.1萬噸,國內消費量246.1萬噸;2017年提前實現了農藥用量零增長的目標,農藥產量在多年增加之后,出現了負增長,產量為294.1萬噸,下降了8.7%,國內消費量銳減到139.2萬噸;2018年農藥總產量為208.3萬噸,下降了9.5%,國內消費量大幅度壓縮到71.97萬噸。

  化學農藥使用量不僅實現了零增長,而且出現了負增長,為生物農藥和生物化學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在化學農藥產量下降的同時,生物農藥和生物化學農藥逆勢而上,從過去僅占農藥總產的8~10%,增長到2018年的15%,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10%和5%,虧損額大幅度下降了48%。我國的生物農藥也已進入一個相對快速的發展階段,登記品種和數量近年都有明顯增加,迄今為止,我國生物農藥(包括生物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共有52個有效成分,1200多種產品,涉及560多家企業。

  五、我國已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超4000項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關注度的日益提高,從“吃得飽”提高到“吃得好”,進一步要求“吃得健康”和“吃得安全”。為此,國家組織制定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組建了由農業、工業、衛生、疾病控制、環境保護、物資流通等領域的專家組成的“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評審委員會,經過數年的努力和艱苦工作,制定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日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2016版正式頒布實施,這一農藥殘留的新國標,在標準數量和覆蓋率上都有了較大突破,規定了433種農藥在13大類農產品中4140個殘留限量,較2014版增加490項,基本涵蓋了我國已批準使用的常用農藥和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農產品。最近兩年,還陸續有新的農藥品種和新增食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發布,使我國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結合我國國民的日常飲食習慣,有的標準比歐美、日本還要嚴格。這些標準的發布為執行監督提供了法律依據,提高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六、產品質量、技術裝備和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藥行業的科技工作者和生產企業不僅在新品種的開發不斷取得進展之外,在老品種的工藝技術上花費了巨大的心血,對老品種的質量同時也在不斷提高,從生產初期的產品純度只有80%~90%,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特別是我國創制的新品種的純度可以達到95%以上或更高,如山東省聯合農藥工業有限公司創制的氟醚菌酰胺,純度達到了98%。多菌靈的純度從95%提高到97%、阿維菌素α(B1a與B1b的比值)從4.0提高到10.0、毒死蜱原藥的純度從95%提高的97%、百菌清一等品的純度從96%提高到合格品的97%等等,很多產品的質量已經超過原開發者的水平,大量出口到國際市場,有的跨國公司自己不再生產原藥,改為從中國購買原藥再加工成制劑在國際市場銷售。在原藥質量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經過技術人員的不斷地試驗、改進、調整配方、選擇更適合的加工助劑,制劑產品的質量也有很大提升,制劑產品的主要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在國際市場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2011年制劑出口量首次超過原藥出口量,以后的年份始終保持大于原藥出口量。

  在注重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生產企業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從科研單位轉讓的工藝技術和設備不斷加以改進,實現了工藝優化、反應設備大型化、生產過程連續化、自動化。反應設備從初期的3立方米,增加到20立方米甚至更大;微生物發酵罐的體積也一步步提高到200立方米,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時也提高了產率;通過改變反應器內部結構,提高了傳質傳熱速率,物料轉化率更高、反應更加完全、產品收率提高;分離干燥設備的一體化,收到了節約能源、優化操作環境、減少物料損失等良好效果;生物膜反應器的使用大大縮短了反應過程、節約能源和資源。

  近年來,微反應器得到更多的關注。由于其內部的微結構使得微反應器設備具有極大的比表面積,可達攪拌釜比表面積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微反應器有著極好的傳熱和傳質能力,可以實現物料的瞬間均勻混合和高效的傳熱,因此許多在常規反應器中無法實現的反應都可以微反應器中實現,在醫藥、農藥、特種材料、精細化工產品以及中間體的合成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我國農藥行業也不例外,開始在應用方面進行探索,有的企業開始使用該種反應器,如浙江紹興東湖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將微反應器用于農藥乙烯利的生產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惠州市銀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農藥制劑加工的全自動化,加工車間從原藥、輔助材料投放到產成品包裝入庫全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操作,生產過程管理控制采用MES信息管理系統,自動進行質量數據分析、環境因素檢測,做到自動預警,整個生產過程只需2~3個生產人員進行監控,可以做到精準地保證產品品質的一致性,提高生產效率。

  七、“農業一體化解決方案”推動種、藥、肥一體服務模式興起“互聯網+農業”風起云涌,網上購買農藥、作物病蟲草害遠程診斷、個性化定制的天氣預報、病蟲草害預報等互聯網服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以京東、云農場、村淘等巨頭的跨行進入,以及田田圈、農一網等行業自建平臺的參與,給行業帶來了新的變化。再加上以“飛防”為代表的機械化、智能化的施藥方式,統防統治、專業化防治、水肥藥一體化、作物綜合解決方案等新型防控農業病蟲害等新理念、新措施和現代技術的發展,促進我國農業向現代化發展。但農資+互聯網也并不是萬能的,它仍會面臨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包括:農民傳統賒銷習慣嚴重不符合電商模式;電商如何培養農民的網購習慣;電商化與傳統渠道存在利益沖突;農村物流配送體系落后增加電商化難度;農藥產品的真偽辨別,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農資產品的技術服務與售后問題如何保障等。

  隨著我國土地流轉、土地集約化管理趨勢加快,新藥械的發展應用勢頭兇猛。而植保無人機可以說是近兩年來藥械行業內最吸引人的產品。作為現代植保最前沿的技術,無人機低空施藥作業效率比地面植保機具效率高20余倍,無人機植保在水田作業、高稈作物和應對爆發性病蟲害等方面已經表現出突出的優勢,而且可以應對農村勞動力減少的問題,近年來發展迅猛。據不完全統計,在農業領域形成產品銷售的企業有100多家。農業市場對無人機需求旺盛,加上政府推動,一些農藥生產企業、服務組織、合作社都紛紛涉足農用無人機領域。

  作物綜合解決方案。綜合解決作物整個生長發育乃至成熟期出現或可能出現的病蟲草鼠害問題,同時幫助和保障種植業者提高作物產量、提升作物品質、增加種植收益。另外,根據作物解決方案適時、合理、科學使用農藥,可以達到減少施藥次數,減少農藥使用量,減少用工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效果。

  八、環保風暴及園區建設加速行業“綠色”發展進程201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促進化工園區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兑庖姟返目傮w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國制造2025》要求,推動石化化工行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實現良性互動,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努力實現石化化工行業安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園區發展的原則是: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堅持兩化融合、完善配套?!耙庖姟币螅嚎茖W規劃布局、加強項目管理、嚴格安全管理、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完善配套服務、加強組織管理。

  農業部于2017年印發《關于加強管理促進農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進入化工園區或工業園區的化學農藥原藥生產企業達到60%以上;到2025年,進入化工園區或工業園區的化學農藥原藥生產企業達到80%以上。在優化產品結構方面,要有序淘汰高毒農藥,積極發展生物農藥、以及高效、低毒、環保新型農藥?!兑庖姟芬?,新設農藥企業須在省級以上化工園區建廠,農藥企業遷址或新增原藥生產范圍的,須進入市級(地市級)以上的化工園區或工業園區。

  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監督和引導下,通過園區和園區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江蘇如東洋口化學工業園與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合作設立的“中國農藥工業產業園”曾榮獲“中國化工潛力十強園區”、“全國環保優秀產業園區”等稱號。目前園區正努力創建“國家火炬計劃化工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級生態園區”。

  早在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就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4年新環保法頒布實施,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印發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是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的延續,標志著大氣治理第二階段正式開啟。該行動計劃從鋼鐵、煉焦、建材等行業擴展到家居、板材、造紙、印刷、礦業、化工等行業,從中央到地方開始了一次比一次更加嚴格的環保督察,刮起了一輪輪的“環保風暴”。每一輪“環保風暴”對農藥行業都是一場巨大的沖擊,以我國最大的農藥生產省份——江蘇省為例:在蘇北的鹽城、連云港一帶,集中了連云港化學工業園區(省級、堆溝鎮)、灌南化工園區(市級)、灌云縣化工園區、響水生態化工產業園區(原名陳家港化工集中區),其中農藥企業有20多家,還有100多家農藥、醫藥、染料中間體生產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是從浙江、蘇南等地搬遷或設立的第二個生產基地。在“一刀切”式的環境整治過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所有農藥及中間體企業停產,而且還波及到其他地區的農藥生產,或是中間體供應停止,或是大幅度漲價,導致農藥漲價、供不應求,2018年12月殺蟲劑價格指數達到129.25,殺菌劑價格指數123.79。2019年2月殺蟲劑價格指數128.20,殺菌劑價格指數繼續上漲到131.74?!碍h保風暴”雖然對農藥生產沖擊很大,但對企業和行業的整體安全環保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同處蘇北地區的如東縣,由于園區的嚴格監督、企業自律,在“環保風暴”中基本沒有受到影響,依然保持正常生產。

  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企業作為污染防治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環保責任。改革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對企業既依法依規監管,又重視合理訴求、加強幫扶指導,對需要達標整改的給予合理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據此,生態環境部表示:嚴格禁止“一刀切”、保護合法合規企業權益,是深化環保領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內容。一些地方出現的環?!耙坏肚小眴栴},既損害了黨和國家形象和合法合規企業權益、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也違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更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造成了干擾,必須態度鮮明堅決反對,嚴格禁止。目前,“一刀切”式的環境整治雖然得到糾正,但企業受到的影響依然存在,重點地區的整治更加嚴格,有的地區頒布了整治方案,大規模地減少化工企業,導致大批農藥企業外遷,許多企業將眼光投向西北(寧夏、內蒙等)等欠發達地區。此舉可能引起農藥產業布局發生較大變化。

  綠色衛士 勇立潮頭——新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紀實(下)

  結語綠色衛士 勇立潮頭——新中國農藥工業發展紀實(下)中國的農藥行業正如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一樣,從幾近于零到大,全體農藥人艱苦奮斗、歷經磨難、砥礪前行,實現了一次次華麗轉身,終于化蛹成蝶、破繭而出。從品種單一到可以生產幾百種有機合成和生物源農藥,從仰仗進口到如今的世界第一生產和出口大國。擁有了包括50多個上市公司在內的生產大軍,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實現現代企業的運行機制,實踐著責任關懷的理念,走上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擁有了從化合物合成、菌種篩選、藥效試驗、安全評價的創制體系,已經擁有7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正在從單純仿制轉變為仿創結合,進而發展到創制為主。在全體農藥人的努力下,正在從農藥大國向農藥強國轉變!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3769.html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聯系我們

手機同微信:13601393339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郵件:admin@ecjie.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9:30-18:30,節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