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飛地經濟”模式,“先富帶動后富”、產業梯度轉移,可打破路徑依賴,緩解深層次的體制、結構矛盾,或許不失為解決老工業基地體制機制和結構性難題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或能成為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有效模式。
自2003年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以來,東北振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老工業基地由于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結構性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經濟發展現狀仍然不盡如人意。東北的問題根源,在于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經濟體制、經濟結構與新時代市場競爭機制之間的摩擦,因此,東北振興必須從改革與完善傳統的體制機制入手,以全力建構區域的內生發展能力。由此出發,借助“飛地經濟”可打破路徑依賴,緩解深層次的體制、結構矛盾,或許不失為解決老工業基地體制機制和結構性難題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或能成為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有效模式。
“飛地經濟”是兩個互相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體制機制限制,跨空間經濟合作,實現資源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是制度創新的產物。具體說來,發展飛地經濟的條件有四:一,兩地地理相近。這意味著兩地文化相通,減少兩地企業和政府的溝通障礙,便于兩地保持天然的聯系,有利于飛入的企業繼續維持原有的業務關系,不會因為企業的搬遷而丟失區域市場。二,兩地在人力、自然資源或市場等方面存在優勢互補,能通過合作解決雙方的困境所在,實現雙贏。三,兩地存在成本落差。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其他成本的因素是雙方合作的重要經濟條件。一般來說,成本落差達到三分之一以上通常會產生吸引效應。四,兩地區域經濟發展時機相隨。也就是說,兩地具有“先富帶動后富”、產業梯度轉移等共同發展的機遇。
東北地區資源富饒、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較強,沿邊沿海的區位條件優勢顯著,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和重要的工業與農業基地,擁有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資源、產業、科教、人才、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較強,對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今,東北地區雖然經濟增長落后于全國其他地區,但仍是我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有人把東北經濟增長減速的原因歸結于自然條件和長期人口外流和負增長。實際上,自然條件的優劣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天氣寒冷是劣勢也是優勢,可以發展寒地試車產業園、寒地旅游和影視基地,等等。至于人口自然增長不足和人口總量增長下降,既是影響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也是經濟增長放緩的結果。
市場化程度不高是東北經濟發展存在的致命弱點,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缺乏創新創業的環境,創新能力比較弱,思想觀念不夠解放等。東北地區國有企業非常強盛,而國有企業占比大形成的路徑依賴,導致營商環境相對較差且改善困難。因此,東北振興當務之急是要盡快改善營商環境,給企業家和人才更多的信用、機會和發展空間。這不是靠資金和經濟扶持政策可以解決的,最好的辦法是依靠引入外源性要素打破路徑依賴。
發展飛地經濟具體要解決為什么“飛”、“飛”什么、從哪里“飛”、怎么“飛起來”、“飛”到哪里去等問題。從東北地區實際來看,若能抓住新時代新一輪改革開放契機,把發展飛地經濟作為打破瓶頸、創新探索區域合作共贏的模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用智能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當能收到較好效果?;谌丝谧匀辉鲩L不足和人口總量增長下降的現實,東北發展飛地經濟的首要任務與重點是吸引人尤其企業家。企業家多了,就會帶來更多民營資本和就業機會。為此,東北地區要實現由發展重工業吸引人向打造宜居、宜游、宜養之地吸引人轉變;還可通過建設飛地產業園區、旅游項目、中外商品商業區、創辦大學園區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發揮區域、資源、成本優勢則是解決飛地經濟從哪里“飛”的出發點。例如,利用“一帶一路”北出口,與中蒙俄經濟走廊、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和毗鄰朝鮮的區位優勢,東北地區可以探索建立自貿區、俄羅斯城、韓國城、跨境物流區等;利用土地資源豐富、能源成本低等優勢,建設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有機生態農業園)、寒地試車基地、歷史文化旅游基地、跨境旅游合作基地、邊境旅游基地等。
東北振興最重要的還在于要實現體制機制的創新。由于飛地經濟是為了打破行政區域分割,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但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矛盾恰恰又來自行政力量自身的作用,因此,與對飛地屬地化管理或雙方共同管理相比,采取政府主導建設,飛出地托管、代管方式,不僅有利于克服行政邊界的束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兩地跨地共建共管帶來的觀念、決策機制、協調機制等摩擦,處理好雙方的利益分配與風險分擔問題,更有利于打破路徑依賴,全面改善營商環境,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共同推進東北全面振興。
(作者系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鑫)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