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23日電,從今年年初至今,教育部對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一直力度不減。而從教育部近日公布的數據看,這一治理成效顯著,存在問題的校外培訓機構已整改近60%。
近日,教育部在官網公布了校外培訓治理整改工作情況時特別強調,下一步將會強化對在線培訓監管。在線教育是否將結束野蠻生長?
11月20日,教育部公布了校外培訓治理整改工作情況。截圖自教育部官網。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門下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展開校外培訓機構治理行動。根據該通知,治理行動是為了解決“應試”為導向的培訓加重學生負擔、影響學習正常教學等問題,治理重點包括安全隱患、證照不全、超綱教學、校外培訓與中小學招生掛鉤等。
一直以來,缺少監管的在線教育實則問題多多。優秀師資稀缺、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健全的培訓機制……在線教育機構的師資問題一直引人關注。
此外,一些在線教育機構抓住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理,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力量及巧妙的營銷手段,大肆收取預付款,有些培訓機構一收學費就收兩三年,還有些教育機構聯合金融機構推出教育貸、培訓貸等產品,讓學生、家長們陷入花樣繁多的套路。
線上是預付費重災區?“避風港”背后套路多
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規范收費管理,要求培訓機構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但是這一文件規范的對象主要還是線下教育培訓機構,而在在線教育領域還缺乏相應規范。現實中在線教育因超收費帶來預付費退款難、教育分期貸款糾紛等問題還層出不窮。
110網法律咨詢頻道,網友提問關于在線教育退費難、退費慢的問題截圖。
教育培訓機構預付費產生的問題已經多次被媒體曝出,據未來網記者在今年8月對線上機構進行監督報道,在咨詢在線1對1培訓機構海風教育時,海風教育工作人員介紹說,海風教育是按照課時包的形式收費,課時包主要有120課時、160課時、240課時、320課時。其中320課時的學習周期為兩年,初三階段320課時收費64000元。支付方面,家長可以選擇一次性付清或者分期付款。
猿輔導也應時推出了從小學到高中各個階段的秋季系統班課程,時間基本從今年9月到明年 1月初,同樣是一次性付款。
在線教育領域多家K12在線一對一教育機構收費高昂。記者了解到,在線教育市場上這種課時包的收費形式,一次售賣大多不低于100課時,費用動輒上萬元,而且這些培訓機構大多只接受兩種付款方式:一次性付全款或者分期付款。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教育分期貸款的模式也開始通過家長貸款的方式滲入K12在線教育領域。不能付全款的家長,很多都會選擇這種打出先上課后付費的宣傳的機構里的分期付款的方式。
記者還注意到,分期貸款普遍要求申請者年滿18周歲,因此此前關于教育分期貸款的糾紛集中發生在職業技能培訓領域以及成人語言培訓領域。
教育分期貸成在線教育機構規避政策、超收費溫床?
但是顯然,如果培訓機構說服家長通過分期付款,每月支付一次課時費就可完全避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的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規范收費管理要求的相關規范。
除了預付費收費高、戰線長以外,在線教育行業遇到資金鏈斷裂就退費慢、退費難甚至跑路的現象也層出不窮。
過去兩個月,先有學霸1對1、理優1對1曝出倒閉、裁員、欠薪、學費難退和教育貸丑聞;后有,學霸君被曝出一次性裁員80余人。
而對于學霸1對1事件中再次出現多位家長分期付費退款難的現象,此前未來網記者就曾采訪專家探討“預付費退款難問題如何解決以及如何監管”的問題。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夏學民給出建議,他認為應當設立校外培訓機構質量保障基金,要求所有培訓機構上交一筆資金,專款專戶,由教育部門監管,一旦發生糾紛,可從該基金中應急支出賠償金,先行賠付學生。另外,禁止學生培訓費直接一次性到達培訓機構賬戶。夏學民進一步舉例,應在兩者之間設立類似支付寶網購付款方式的“緩沖資金池”,以三個月培訓費為單位逐一到賬,發現教學質量打折或產生糾紛矛盾,可及時凍結資金。
而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經濟產業合作大會上,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就特別強調了在線教育預付費的規范很重要的問題。
俞敏洪甚至呼吁在線教育企業拿出自律,政府部門拿出相應規范,并指出,這個領域一爆雷就是大雷。
他表示,預付費等問題的最大風險在于教育領域是預收款行業。因為機構一收學費就收兩三年,雖然目前線下已經規定不能超過三個月,但線上的還是收兩三年。已經有四、五家在線教育機構入不敷出拿不到后續投資而倒閉,給老百姓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良莠不齊的師資問題有待監管
優秀師資稀缺?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健全的培訓機制……在線教育機構的師資問題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卻不得不談的問題。
在線教育平臺頻頻被爆出課程質量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各大教育平臺對師資并不重視。不少在線教育平臺僅需老師提供在職證明、大學生提供學生證即可,而不去審查教師資質。
在線教育最初要解決的就是優秀師資不均衡的問題,但如今師資卻成為了重點詬病對象。
“市面上大量宣傳名師效應,進行虛假宣傳的教育培訓機構不在少數,許多教育機構為了追逐利潤,往往都打出名師的幌子。實際上所謂的名師有可能就是一個大專的學生,經過包裝成為了具有三五年經驗的名師。”北京師大教科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陳慧子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優秀師資的供給不足,致使行業問題頻發。雖然此前教育部曾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培訓機構學科類教師取得相應教師資格。
然而,對于新規不少在線教育機構卻表示,對自己沒有太大影響。
還有一種情況更為復雜。目前互聯網教師資格認證和質量認證制度尚未建立,導致在線教師隊伍魚龍混雜,甚至有一些在校學生冒充教師進行授課。
據半月談報道,在線教育業內人士稱,由于教育部門明令禁止公辦學校教師在機構兼職,機構的教師都是機構向社會招聘并進行培訓,而網課教師則是在機構里現有師資中選取最優秀的教師擔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在線教師隊伍中,社會培訓機構教師、獨立教師這類人員的在線授課,屬于市場行為,其管理主要通過對在線平臺的監管和消費者的選擇進行。
而公辦教師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加入在線教師隊伍中。熊丙奇說,公辦教師如果在教育部門的管理下錄制在線課程,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提供給學習者,教師主要提供課程內容資源,而非具體教學服務,也就是“慕課”提供者,這是合乎規定的。
而另外一類公辦在線教師則是自己在業余時間自行在在線教育平臺上,直接給學生授課,通過學生有償選課,獲得相應的授課收入。然而這種情況是當前爭議最大的一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小學在職教師不應因為參與有償在線教育而影響正常教學,但是否實行“一刀切”禁令,尚在進一步研究中。
在線教育APP內容違規亟待規范
今年11月5日,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微信公眾號“掃黃打非”消息,教育類App“納米盒”因違法違規經營、涉嫌含有誘發未成年人模仿違反社會公德內容被查處。
而在此前,自2017年底就被媒體報道涉嫌傳播低俗色情內容的“互動作業”APP被有關部門勒令關停,其官方微信也被騰訊公司永久封號。對此,許多在線教育相關從業者猜測,隨著監管從嚴,資質和正規出版內容會不會成為在線教育機構競爭的軟實力門檻。
法制晚報記者曾調查發現,以APP這種形式提供在線教育服務的公司,主要還是以一種商業機構注冊流程為主,少部分地區對于這種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前置審批有相應的要求,但是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明確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法規不明、監管缺失,這才讓一些像“互動作業”“納米盒”等教育類App甘冒風險運營游戲、娛樂內容。
而從相關部門對教育類App、網站合規資質問題的接連查處上看,在線教育平臺的“身份”是否明確、有無資質認證等問題正在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在線教育類App缺少運營資質、傳播不良內容,背后折射出的都是立法空白和監管薄弱問題。
“缺乏應對能力、缺乏實際經驗、缺乏足夠的研究。”浙江省發展民辦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春光曾這樣形容在線教育的立法與監管。他進一步介紹,“這一方面尚處空白地帶,包括誰來管、監管尺度、違法者的責任認定。”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