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評級日前發布兩篇“保險行業與國別風險評估”(IICRA)報告,其中一篇關于中國壽險行業的報告將行業的信用趨勢評估從負面調整為穩定。
標普認為,在監管趨嚴及壽險公司回歸穩健業務增長模式的背景下,壽險業所面臨的風險將逐步降低。因此預計,盡管資產負債錯配風險尚存及非標投資風險敞口持續擴大,壽險行業的盈利水平仍將趨穩。但是,隨著壽險公司將業務重心轉向長期期繳型及保障型產品,保費增速將有所放緩。
受益于老齡化和居民財富增加
標普認為,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和居民財富的增加,壽險行業將受益于日益上升的保險需求。盡管2018年壽險行業的保費增速有所放緩,但該行業的增長潛力依舊強勁。
惠譽評級也預期,中國的穩定經濟增長和低保險滲透率(保費占GDP的百分比)將繼續支撐2019年的保費增長,但由于監管收緊推動的結構性變化,增速有可能遠低于2015-2017年的兩位數水平。
惠譽認為,經濟穩定增長對壽險和醫療保險需求形成支持,產品結構持續改善,向保障型及長期期交保單轉型,此推動利潤提升和增長的可持續性,因此信用基本面將保持穩定。規模較小保險公司在銷售保障型產品方面的競爭力弱于大型保險公司,其盈利能力可能會被削弱。盡管資本需求不斷上升,償付能力仍將保持適度。惠譽預期,保險公司的風險資產(包括另類或非標投資)比例仍將處于高位,但不太可能像過去兩三年般迅速上升。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不確定性和政府的去杠桿進程令投資風險仍然容易受到A股市場波動和潛在減值損失的影響。
監管舉措促進保險需求和競爭力
預計監管體系將會得到持續完善,以適應增長迅速并且活躍的中國保險市場。隨著2016年1月開始推行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償二代”),以及2018年5月“償二代”二期工程的正式啟動,中國保險行業的風險管理意識已有所增強。考慮到新成立險企需經過冗長的審批流程,標普分析師認為中國財險行業與壽險行業一樣,都擁有較高的監管準入壁壘。
2018年4月,政府推出為期一年的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項目,并促進從短期儲蓄型產品轉型到長期儲蓄型和保障型產品,因此,惠譽預期,長期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需求將持續穩步上升(盡管利潤段增幅較小)。此外,人口老齡化和健康意識的提高為保險公司帶來了增長機會和更加多元化的保費來源。
目前,監管機構對短期儲蓄型產品,尤其是萬能型壽險產品的限制將繼續帶動較長保單有限期的保障型產品的銷售。此舉有助于改善保險公司的承保結構,直接體現為續保率呈上升趨勢1。同時,保險公司有效保費中的續期保費不斷上升,提供了穩定的未來現金流,并改善了行業的流動性。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續期保費占大多數上市保險公司保費總額的65%至80%。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保險公司應將繼續通過改善保費組合結構,而非激進增長以創造長期價值。惠譽預計,保險公司在戰略性資產配置上將繼續保持謹慎。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