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明星們創富渠道更加多元。他們有的涉足金融投資、突擊資產重組,有的參與品牌設計,還有不少明星涉足餐飲行業,而不少人更是身兼多職,在不同領域,都有自己的產業,而無一例外的是,旗下都會設置各類公司來管理。
不過,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除了少數做投資項目比較成功外,投資餐飲業的則普遍經營不善,簡單的導入粉絲流量并不為市場買單,“術業有專攻,把擅長的人放在擅長的行業,是社會整體資源優化配置的理想狀態。”一位投行界人士表示,投資是一門學問,明星如果僅僅是利用其名氣和資源,靠著套路在市場投機撈一票,則很可能面臨翻船的風險。
組團成立VC,海量投資項目
明星早期跨界投資,主要是從轉型做投資人或者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開始,而其中最成功的當屬任泉成立的StarVC。
2014年,任泉、黃曉明、李冰冰合資成立StarVC,后來章子怡、黃渤入伙,StarVC專注于一級市場風險投資,投過的優質項目包括商湯科技、一下科技、融360等。任泉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宣布退出娛樂圈,以一個投資機構GP的身份來尋找有價值項目的明星。
另一位認真做VC投資的明星,當屬羽泉組合中的胡海泉。胡海泉自己做天使投資人,同時旗下有兩家基金管理公司:北京海納百泉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乾祥海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投資“大佬”黃曉明,其在華誼上市前夕以每股3元的價格購入華誼180萬股,華誼IPO時股票發行價19.95元/股,投資收益率超過600%。就是在那時,黃曉明看到了投資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拍戲,從此走向了投資這條路,投資的領域涉及影視文化、醫療、互聯網、紅酒等。
當然其妻Angelababy在投資領域也是頗有見識。在投資領域,Angelababy借用阿媽董菊英的名義,斥資一億二千八百多萬港幣掃入西半山超級豪宅天匯的一個高層單位。由于她自己名下已持有貝沙灣物業,再買新物業就要繳交15%的印花稅,但由阿媽“首次置業”入市,省了港幣一千四百萬的稅,她現在坐擁貝沙灣同天匯兩個貴重物業,加在一起總市值逾一億六千萬港幣,晉升億萬富婆行列。
不僅如此,Angelababy成立創投基金AB?Capital,2015年洋碼頭B輪融資,獲AB?Capital等共同出資1億美元。2015年8月,住百家公布獲得2億元B輪融資,也是由AB?Capital合投,今年4月,住百家成功掛牌新三板,成為共享經濟登陸資本市場第一股,估值達到10億美金。
參與重組8個月增值近十倍
與任泉只做創投風格不同,有一批明星對重組頗有興趣。
2016年,隨著東方網絡重組方案出水,許晴、蔣勤勤、陳建斌、王學兵等一眾明星的資本征途隨之顯現。通過入股被東方網絡收購的嘉博文化,他們獲得了近十倍的資產增值率。
東方網絡計劃以35.36億元收購山東嘉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上海華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北京元純傳媒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各100%的股權。東方網絡此次并購標的溢價幅度驚人,綜合資產增值率達13倍之多,其中一家標的增值率更是超過2000倍。而就在東方網絡停牌期間,許晴、蔣勤勤、陳建斌、王學兵等一眾明星入股重組標的公司。
據資產評估報告顯示,嘉博文化評估值為16.84億元,評估增值率為1053.94%;華樺文化評估值為11.21億元,評估增值率為960.58%;元純傳媒評估值為8.37億元,評估增值率更是高達200025.97%。
2016年3月31日,嘉博文化創始人宋憲強分別與許晴、陳建斌、王學兵、蔣勤勤等影視明星在內的10名自然人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此時嘉博文化的估值也僅為1.7億元。嘉博文化股權變更顯示,嘉博文化的股東由2人變成15人。
從工商變更的信息看,增加的13人應該是從宋憲強處受讓了部分出資,宋憲強分別將其持有的嘉博文化2%、1%、0.5%和0.5%的股份,以340萬元、170萬元、85萬元和85萬元的價格轉讓給許晴、陳建斌、王學兵、蔣勤勤等。
其中,吳邦500萬元、許晴200萬元、陳建斌100萬元、柳彬(演員/制片人)和王為民(制片人)各50萬元,而王學兵、蔣勤勤所占份額未披露,此時嘉博文化的身價也不過6.17億元。而按照東方網絡最終收購價格(16.84億元)計算,一旦交易成功,許晴、陳建斌持股價值分別為3258萬元、1629萬元,短短8個月時間即增值近10倍。
依賴粉絲經濟導流,投資餐飲業頻頻掉坑
還有不少明星最愛投資的副業就是開餐館,但真正能賺到錢的卻寥寥無幾。
比如,孟非的小面在發展初期風光無限,在2014年開店后,3年間維持了每年開3家店的速度,2017年年底,國內已有9家門店,甚至國外還有3家。不過好景不長,進入2018年后,孟非的小面連關3家,大眾點評上對于餐廳的評價也多是難吃、貴、用料不實、等候和排隊時間長等差評。
雖然差評如潮,但孟非的小面還“健在”,有不少明星的餐廳只落得關門大吉。
公開消息中,在《延禧攻略》中又火了一把的聶遠,開了一家貴州菜館黔菜研究館,投資100來萬,只開了不到一年就關門了,賠了四五十萬。郭德綱自己的買賣“德云社郭家菜”,被人吐槽只有一樣特色:貴,于是關門。
馮小剛拍完《不見不散》之后開了家同名餐廳,后來還因拖欠供應商貨款被告上法庭,最后被吊銷了營業執照。趙薇在三里屯開的“樂福餐廳”開業不到一年就關門大吉,還有貨款沒結清。
著名作家張嘉佳開的卷福小龍蝦店,當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眾籌了1960萬元,一口氣開了11家店。結果不到一年倒閉了6家,剩下的經營困難,一家比一家虧。韓寒的“很高興遇見”系列餐廳,寧波分店涉嫌無證經營被罰28萬元,蘇州分店遇裝修公司討薪,之后武漢一家分店又因無證經營等被關停整改。
有餐飲界人士認為,餐飲自古就是個需要手勤眼勤的行業,明星IP只能是張好招牌,卻不能成為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成功的捷徑。明星開店后不會放棄演藝工作,也自然不會投入過多的精力在餐廳上,多是委托給別人,質量和品質很難把控。另外明星餐飲的定價普遍偏高,大部分人是抱著嘗鮮或者支持明星的心態去的,如果僅靠明星站臺,而沒有足夠吸引人的菜品,維持客流量、保持長期發展較為困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