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信iOS7.0.0正式上線,與此同時,微信之父張小龍引用王陽明的名言,發了這樣一條耐人尋味的朋友圈。
而打開微信,那個熟悉的孤獨背影沒有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張小龍說的那朵,乍看之下有點像中老年表情包的花。
那么,時隔四年終于7字打頭的微信,到底變成什么樣了呢?
顯然,看一看和時刻視頻,是這個版本最大的改變。而這兩個功能,不免讓人浮想聯翩。
張小龍在2018年員工大會上說:
互聯網的兩個時代:人工套路互聯網和機器套路互聯網。而縱觀市場上的套路,其實都是比較低級的:視頻上做一些美化,用濾鏡去套路用戶;通過算法根據興趣標簽來進行信息推薦,算是一種機器套路。
不難看出,張小龍點名的兩種套路是有所針對的,在他眼中,張一鳴的抖音和頭條都是低級套路的追隨者。
而這一次,張小龍給出了他的高級套路。
時刻視頻:記錄眼前的世界
時刻視頻是7.0版本的微信中一個全新的功能:
點擊“我的”頁面右上角icon,或下拉進入時刻視頻頁面,可以拍攝或上傳一段視頻,每個視頻保留24小時;
在聊天頁、朋友圈雙擊頭像,或在群聊內和他人主頁均可瀏覽他人視頻,若為好友關系,則可對視頻進行冒泡或評論操作;
看到這個功能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微信竟然內置了一個Snapchat。
在過去的幾年里,無數人唱衰微信,Snapchat的崛起更是給了人們一個相信熟人社交還有機會的理由。于是,從去年的Friday、Spot,到今年的Echo、POP,社交創業者們依然前赴后繼地想要找到一個屬于中國的Snapchat。
現在,我們找到了,在微信里。
有人說,這是微信內容生態的一次升級,是微信擁抱視頻領域的一個證明。而在我看來,這何嘗不是張小龍和張一鳴產品哲學的又一次碰撞:微信和抖音的碰撞。
從視頻的編輯來看,微信選擇了和Snapchat類似的文字、表情貼紙,但拋棄了抖音的濾鏡、美顏。
這大概是出于張小龍的克制。他曾經評價抖音:“所謂記錄美好生活,但其實生活哪里時刻美好。”所以,時刻視頻的slogan是“記錄眼前的世界”。在張小龍眼里,視頻應該多一些真實,少一些套路。
而從分發方式來看,基于熟人的時刻視頻自然不會選擇抖音的算法分發,但卻也沒有選擇出現在朋友圈的時間軸里。它出現在了聊天頁和朋友圈的頭像里。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細細品一品,似乎能隱約體會到張小龍的產品哲學。一個沒有濾鏡、沒有美顏、每個人隨拍隨發的真實世界,他希望用戶沉淀的并不是內容,而是關系。畢竟,只有會點開你主頁,會與你聊天的人,才會關心你眼前的世界。
所以抖音將10%的視頻,給90%的人看,而微信選擇將每一個人的視頻,給關心他的人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群聊中也可以查看群成員的時刻視頻。或許微信的初衷是提高群的活躍度,或是增加群成員的互動方式,但這個入口恐怕很有可能被廣告和垃圾信息填充(色情、灰產),就像鏈接和小游戲一樣。
說回功能,時刻視頻對于大半個身位坐在娛樂領域的抖音來說,大概無法造成太大傷害,至少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的。不過微信到底是內嵌了一套類Snapchat的功能,國內那些Snapchat的模仿者該何去何從呢?
最重要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熟人社交的最后一點希望,也許就此破滅了。
看一看:關系鏈分發
打開新版的看一看,你會發現它變成了兩個tab:
好看:默認打開的tab,收錄了朋友覺得好看的文章(新版微信“點贊”改成了“好看”),可以像朋友圈一樣進行點贊或評論,甚至能收到通知;
精選:收錄了原來的信息流內容。
作為微信體系內的信息流產品,看一看經常被拿來與今日頭條對比,畢竟今日頭條挑戰微信的野望,可以算得上是司馬昭之心了。
但是,張一鳴賴以生存的算法體系,在張小龍的微信里幾不可尋,朋友圈和公眾號五六年來一直堅守著時間軸的排序,大概只有廣告是微信唯一用得到算法的地方。
于是所有人都想知道,在算法崛起的內容領域,微信能不能攔住今日頭條這頭猛獸。
在我看來,這無非是張小龍想不想做罷了。論用戶數據,今日頭條恐怕遠不能和微信相提并論,如果要做算法分發,看一看的用戶畫像和對用戶偏好的分析將比頭條精準的多,甚至連冷啟動都不需要。
然而,在年初的一次內部會議上,張小龍公開表示:看一看不應該做成另一個今日頭條。
不擁抱冰冷的機器算法,是張小龍執著。
偏執的張小龍,有著與機器智能截然相反的人文情懷,他從來不屑于靠圖表和數據來窺視用戶。他靠的是直覺和感性,在產品哲學上如此,在內容分發上亦是如此。
那么看一看到底要怎么做呢?經過一年的開發和迭代,微信給出了它的答案:關系鏈分發,一種基于人性的,溫暖的“算法”。
也許明眼人已經發現,看一看的邏輯和朋友圈分享文章變得有些相似。但我覺得還是有兩點不同的。
第一,“好看”比“分享”更輕。在越來越克制的朋友圈里,我們的分享變得非常刻意和謹慎,不能頻次太高,也不能格調太low。而給文章點贊對于我們來說,壓力就要小很多。當然,新版本的看一看會不會讓點贊也變得克制,還有待觀察。
第二,讓內容去到它該去的地方。把你覺得好看的文章收錄到一個類似Google Reader的地方,一個專門用來閱讀的地方,而不再是和朋友圈的圖文日常雜糅在一塊。這就提高了閱讀效率,并且延長了微信的使用時間。
顯然,從內容的角度來看,微信希望讓優質的內容被更多的人看到,畢竟不能眼睜睜看著訂閱號的閱讀量不斷下降。因此,看一看的改版對于高質量的公眾號來說是一次重大利好。
而從分發的角度來說,張小龍則希望用更親密的方式傳播內容。比起沒有溫度的機器算法,這位孤獨的產品人最終還是選擇通過關系鏈分發內容,讓用戶看到更多內容的同時,產生更多的互動。
當然,盡管這些套路在張小龍眼里,有低級高級之分。但這其中孰優孰劣,尚未見分曉。我只能說:
張一鳴的算法可能更理解需求,但也許,張小龍的直覺才更貼近人性。
最后一點感想
記得前陣子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YY:
許多年后,在內容領域被頭條系全面打敗的張小龍終于回憶起多年前張一鳴對自己過的一句話:“面壁人張小龍,我是你的破壁人”
從今日頭條到抖音,算法一直是張一鳴的核心法門,但對此張小龍從來都是不屑的。而如今頭條要做社交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仿佛與微信之間必有一戰,兩位產品人之間的對決成了業內翹首以盼的好戲。
而微信7.0.0的更新,似乎也代表了張小龍的某種回應,短視頻、內容分發,都是微信不會松口的蛋糕。至于算法,大概永遠屬于微信之父眼中的低級套路,而關系鏈,才是直達人心的制勝法門。
說不定,張小龍不是面壁人,是執劍人。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