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于諸多零售巨頭來說都可以稱之為“噩夢”,從年初到年末,大零售公司申請破產的消息就沒斷過。
(2018年破產的零售公司,圖片來源:CBInsights)
零售行業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許多零售大品牌實體店面冷清,負擔著巨額債務,經營效率日益低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今天硅兔君就來深扒那些2018年倒閉的零售巨頭興衰史,以及這個“零售水逆年”背后的原因和新零售時代的未來趨勢。
曾經稱霸全美的巨頭企業:
爬得多高,跌得多慘
1、Sears:年營收曾占到美國GDP的1%
1886年,西爾斯百貨公司(Sears Holdings)創始人理查德·西爾斯(Richard Sears)通過倒賣一批鍍金手表拿到了第一桶金。
1900年,西爾斯銷售額達到1000萬美元,成為美國第一大零售商。
1906年,西爾斯成為美國首家上市的零售商公司,每股價格相當于今天的2700美元。
1973年,西爾斯在芝加哥建造了當時全球最高的“西爾斯大廈”。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爾斯年營收占美國GDP的1%(亞馬遜現在也僅占0.8%),成為全球最大百貨零售商,當時每204個美國人里就有一個受雇于西爾斯,美國每7人中就有一人使用西爾斯信用卡。
西爾斯還出售汽車及房地產,西爾斯在人們心中無所不在,也無所不能。
20世紀70年代,成為西爾斯百貨公司的轉折點。
一場石油危機重挫了西爾斯的主要客戶群體——藍領白領,此時塔吉特(Target)、凱馬特(Kmart)和沃爾瑪(Walmart)等一批低價零售涌現,西爾斯沒有感受到威脅,反而進軍保險、金融及房地產業務。
1991年西爾斯銷售額開始下滑, 失去了第一零售商的寶座。
2000年上線了Sears.com,但產品過時,客戶體驗差,推廣力度小,加上西爾斯的消費者平均年齡比較大,更習慣線下消費,西爾斯的網店沒能力挽狂瀾。
2005年,沒有任何零售經驗但有“巴菲特第二”之稱的對沖基金經理埃迪?蘭伯特(Eddie Lampert)掌舵西爾斯,促成西爾斯與Kmart的合并,公司的銷售額有了曇花一現的增長,之后又是連續多年的下降。
自2011年以來,它累計虧損逾110億美元,年銷售額下降近60%,每年需要籌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才能維持運營。
(西爾斯04-16年收入,圖片來源:USA Today)
在經歷了多年的財務赤字后,零售巨頭西爾斯于2018年10月申請破產保護。盡管這些年公司在減少資產,變賣地產,公司仍然不能償付1.34億美金的債務。
西爾斯控股公司,作為西爾斯百貨和Kmart的母公司, 宣稱會保留盈利的門店。到2018年底,公司預計至少關閉約700家現存門店中的188家。
2、Mattress Firm:曾是美國最大的床墊連鎖零售商
1986年7月4日,Mattress Firm(麥奇思)在德州成立。
2007年,麥奇思走上收購擴張之路。此后8年時間,麥奇思公司先后并購了Mattress Pro、Sleep Train、Sleep Country USA、Discount Mattress Barn和Sleepy’s 5家床墊相關的公司。
2016年,麥奇思公司共擁有3400多家分店,是美國最大的床墊專賣連鎖店。
然而,就在麥奇思爬到頂峰的那一刻,公司命運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公司轉型緩慢,內部管理出現問題,甚至陷入洗錢丑聞,最終麥奇思于2018年10月申請破產保護。
公司宣布會馬上關閉200家虧本門店, 在接下來幾個月計劃關閉總共700家門店。
3、Nine West: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女式皮鞋商
Nine West(玖熙)創立于1983年,第一個辦公室位于紐約西區57街9號,品牌名因此而得來。
1993年,玖熙集團成功在紐交所上市。
1994年,玖熙在香港開設亞洲第一分店,并從此打開了它的國際品牌擴張之路。玖熙在全球57個國家開設了800多家分店。
1997年,玖熙加入了手袋和皮質配飾等系列。1999年,玖熙推出了運動鞋系列,令玖熙品牌更加完善,滿足時尚女性從頭到腳全方面的需要,成為世界最大女裝皮鞋設計、制造、銷售商之一。同年,玖熙被瓊斯服裝集團收購。
誰想到,玖熙后來一路下滑,品牌創新能力衰退,更新速度緩慢,銷售量一蹶不振…
2018年4月,玖熙控股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申請文件顯示公司欠50000多個債主總計超過10億美金。
2018年6月,公司將旗下核心品牌Nine West和手包品牌Bandolino,以拍賣的方式作價3.4億美金出售給一家美國品牌管理公司。
其實,傳統實體零售巨頭的“霉運”從2017年就開始了。2017年,玩具反斗城的倒閉震驚全球。據統計,從去年至今,超過7000家實體零售店關門,根據仲量聯行的調查,一半關閉的門店來自服裝及電子產品行業。
而今年,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的傳統實體零售品牌多達15個。
不過,就在傳統實體零售經歷凄風苦雨時,零售新物種D2C(Direct to Consumer)電商品牌迎來高光時刻,并從線上走到線下,接連開設實體店,打破實體零售魔咒。
2014年成立的電商床墊品牌Casper,采用B2C的銷售方式,將床墊快遞至消費者家門口。今年營收超過6億美金,估值接近10億美金,并計劃未來3年內開設200多家實體店。
同樣成立于2014年的羊毛運動鞋垂直電商Allbirds,號稱全世界最舒適的運動鞋,不僅把自己打造成硅谷幾乎人手一雙的網紅鞋,估值也達到14億美金。并且在舊金山開起了實體店。
2017年成立的D2C電商品牌Hims,以光速成長為獨角獸,年初還專注于售賣男性護理產品的它,年末已經發展為集男女護理于一身的綜合個人護理品牌。
盡管眾多傳統實體零售品牌倒在了2018年的塵埃中,但零售未死,新零售氣象已然呈現出來。
千禧一代和Gen Z世代榮升消費主力軍,他們要健康、推環保、求設計、愛定制、追網紅;
傳統老牌實體零售退位,D2C零售新物種接棒;
亞馬遜無人零售店Amazon Go開門營業,讓被電商壓著打的傳統零售“夜不能寐”,不過如沃爾瑪、Target、Nordstrom等等活的還不錯的零售巨頭開始絕地反擊,重倉物流、社區、技術。
截止2018年6月,美國部分零售商市值,數據來源:Google Finance
我們不禁思考,2019年,美國零售戰局將如何打開?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