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社區醫院看病,也能“遇見”三甲醫院的專家了。在有醫療大數據支撐的今天,重慶市民今年就可享受這一高科技帶來的真福利。記者昨日從重慶市衛生信息中心了解到,該中心聯合阿里健康正在合作開發AI臨床輔診系統,之前已在渝中區基層醫療機構落戶使用,預計今年將陸續在全市范圍的基層醫院上線,目前能支持包括糖尿病在內至少5個病種的臨床決策支持。
與阿里健康合作打造智慧助醫
據了解,我市衛生部門一直在引導“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等分級診療模式。實際上,許多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首診仍會選擇去二級以上大醫院就診,因為有經驗的醫生更多還是集中在這些醫院,對病情的判斷和處置往往會更合理。
“病源少,經驗自然會缺乏;經驗缺乏,對病情判斷越容易出現偏差,病源會更少,這相當于讓基層醫院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市衛生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說,開發AI臨床輔診系統的出發點就基于此,希望能將大醫院資深專家教授的經驗進行系統總結,為基層醫生提供參考。
AI輔診系統助力基層醫生
AI臨床輔診系統集中了我市主要公立醫院的電子病歷,將不同病種的臨床表現、患者體征、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法等歸納整理,全部標記在系統中,平均每個病種系統資料將由萬份同病種病歷組成。當基層醫療機構醫生診斷病情時,輸入患者體征、檢查報告等相關資料后,AI臨床輔診系統就會自動對其病情進行技術分析,并給予治療建議。醫生可以根據相關信息,再結合患者臨床表現,綜合判斷病情并進行處方。
“其實這就相當于給基層醫生配了一名三甲醫院專家當‘助手’!”市衛生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舉例,如一名自述腹痛的患者來到社區就診,查體發現肌緊張、壓痛反跳痛,結合血常規、B超檢查,當有白細胞計數高、闌尾腫脹等情況,醫生在錄入病歷時,輔診系統不斷提示注意鑒別診斷“闌尾炎”,以及其他相關疾病如腫瘤等的鑒別診斷“高度警惕闌尾炎。”這樣,醫生就可以根據系統提示,逐漸減少錯誤判斷,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初步判斷該患者的病情。醫生可參考系統提示判斷該患者的病情,確定下一步診治,并給出逐漸完善治療方案和用藥建議。
小數據大數據不同場景切換應用
診斷和治療是整個醫療行業的核心服務環節,而電子病歷在信息化中起著“價值中樞”的作用。為提高基層醫生診斷準確率,促進診療行為與電子病歷的高度融合,在市衛健委指導下,市衛生信息中心在近幾年花了很大功夫采集和清洗電子病歷數據。從2013年開始,該中心采集了1400多家基層醫院的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從2015年開始采集重醫附二院、市人民醫院、市腫瘤醫院等15家大型三甲醫院的電子病歷,目前已延伸到全市范圍。預計兩年內,我市所有二級以上醫院的全量電子病歷數據將匯聚到該中心。
該中心負責人介紹,他們將根據不同場景,進行不同數據的推送。比如面向病人、面向醫生需要瀏覽回顧病史資料,中心將提供原始數據;對于輔診、科研、統計分析等,中心聯合公司進行結構化、標準化的清洗,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采用語義分析技術進行整理歸納,給出科學的治療、檢查和用藥建議參考,具體實施方案由醫生決定。
目前,這些病歷和健康資料正在通過居民電子健康卡唯一主索引標識,串聯形成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檔案,供精準的大數據和小數據應用的需要。我市基本具備了健康大數據基礎,也開展了一些科研和臨床的試點應用。今后還將在便民利民、智慧就診方面通過大數據、互聯網開展更深、更廣的應用。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