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雙11”期間,參與購物節的女性用戶數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3500倍。?資料圖
法治周末記者宋媛媛
十年前,剛剛起步的中國的電子商務并不被人看好。彼時,電商的“試水者”也常被看成“不務正業”的一群人。
而如今,電商幾乎覆蓋了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從不被人看好的“小把戲”到全民“狂歡”的十年間,電商見證了中國經濟飛躍式的發展變化。
11月8日,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首份《電商這十年:2008-2017年“11.11”數據年鑒》(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雙11”期間下單金額超過2008年同期的1000倍。
從抵觸到接納
回憶起網購的歷史,張華(化名)覺得自己“勇氣十足”。2008年,他在淘寶網上購買過一塊手表,在線聊天敲定價格后,就到銀行把400元打給了賣表的店主,事后曾一度擔心是否被騙。
張華回憶說,彼時快遞業并不發達,收到這塊表的經歷也比較曲折:“由于是同城交易,我和賣家通過電話后約定在某車站牌見面。當時我們相互并不認識,兩個人鬼鬼祟祟的,有點像犯罪分子接頭,場面很是尷尬?!?/p>
“不久之后,開始流行用網上銀行網購,不用跑銀行,確實方便了不少?!睆埲A說,當時的網購“神器”是U盾,在使用時,還需要在電腦上安裝驅動器,下載證書,過程比較復雜,“不像現在,一個多位數的密碼或指紋就可以完成支付?!?/p>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張華一樣能接受電商,這一新生事物曾一度被實體店抵制。
李麗萍在家居行業從業十多年,在她的記憶中,最初家居賣場對電商活動并不買賬。
“大約從2009年開始,一些電商推出‘雙11’活動,在家居賣場掛了很多廣告牌,但遭到了賣場的禁止。為此,中國家具協會還曾專門出過一份規范抵制電商務的文件(《中國家具協會市場委員會關于規范電子商務工作的意見》),稱未經賣場允許,電商不許利用賣場的商標商號進行宣傳,不許通過移動POS將賣場的業務轉至他處進行交易?!崩铥惼记宄赜浀卯敃r的情形。
而這也只是電商遭到很多實體商業經營者排斥的一個縮影。抵制者認為電商是務虛,是坐享其成,難以和實體經濟相提并論。
2012年,王健林曾以1億元與馬云打賭,賭10年后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并不能占據半壁江山。雖然一年之后,王健林放棄賭約,但他仍然認為,傳統實業不會被電子商務完全取代。
然而,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的電商勢頭難擋,這從不斷攀升的“雙11”成交額中可見一斑。11月11日1時47分,2018天貓“雙11”全球購物狂歡節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比2017年達到1000億元的時間縮短了超過7個小時;京東的“11.11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則達1598億元。
與此同時,實體店對電商也敞開了懷抱。蘇寧易購進駐天貓、永輝超市進駐京東,大潤發參與“雙11”活動,銀泰、居然之家也躍躍欲試。
女性增多父母也愛“剁手”
在電商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中,用戶人數在逐年增加,用戶的結構也在10年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報告顯示,10年前,最先接觸電商購物節、享受狂歡的人群是當時最時髦的用戶,他們以大都市的高學歷白領男性為主,普遍有著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收入。
10年后,2017年“雙11”期間,參與購物節的女性用戶數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3500倍。而父母一輩的退休生活也比想象中的更時髦。
這其中,西南地區女性消費者增速明顯。四川省女性用戶增長率超過1.5萬倍,云南省的女性用戶的增長率則超過1.7萬倍。
此外,報告指出,地域不同,各地女性網購喜好也不盡相同。例如,“遼寧女人最忍不了去年的包配不上今年的貂”,東北女性中,遼寧用戶最愛買包,芬迪、蔻馳、菲拉格慕最受她們青睞;江浙女性用戶則比較具有生活情調,對于美妝產品比較重視,其中,浙江女性用戶最愛美,迪奧和祖瑪瓏是她們喜歡的美妝品牌。
根據報告數據,全國中老年“剁手軍團”增長迅速,十分龐大。黑龍江的老年用戶最時髦,占比達到14%。而青海、江西、內蒙古的“60后”“50后”的老年用戶占比分別為,7.9%、7%和6.3%。
用戶所購買的商品,也從剛需品逐漸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圖便宜到注重品質。
報告指出,2008年消費者的主要訂單集中在“剛需”3C(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品類上,隨著品類的拓展,2017年,食品、美妝、服裝等代表著品質化生活、消費升級的品類,訂單量占比增長最快。消費者在花錢上越來越不將就,折扣低價已經不是消費的最大驅動力,而是為了需要、為了享受、為了愉悅而購買。
此外,電商帶動了消費升級。10年間,來自低線級城市的購買力持續攀升。
“10年前,電商大促還是‘城里人’的狂歡,是大城市白領的‘專利’,10年后的今天,隨著物流設施的發展、電商渠道的不斷下沉,除了一線城市平穩走高,低線級城市購買力攀升速度加快。其中,二、五線城市用戶的客單價在2017年已經超過了一線。六線城市也緊追不舍,直線上升?!眻蟾娣治?。
物流基礎的補充
2008年年底,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公開呼吁網友不要上京東商城購物。因為彼時的京東商城已經無力應對“爆倉”問題,在巨大的物流壓力下,高管們甚至輪流去倉庫協助揀貨打包。
10年間,得益于智能物流的建設和各地基礎設施建設“爆倉”問題正在不斷減少。
“雙11”期間,在圓通杭州轉運中心的2000平方米的場地內,350臺機器人取代人工晝夜工作,每天分揀各類快遞超過50萬件。解決了“雙11”活動期間勞動密集型的“人海戰術”。
這些機器人根據包裹流向,自動將其送至對應區域投遞格口,到達指定位置后,包裹被導入格口,順著二層滑到一層包裹裝運區,整個過程僅需十幾秒。
菜鳥網絡高級技術專家李建軍表示,菜鳥和圓通聯手打造的分撥中心機器人啟用至今,較于行業同類分撥設備,平均速度超出行業25%,分揀效率超行業20%。分揀準確率幾乎可達100%。
10年間,在京東自建物流的努力下,物流時效有了大幅提升。當日達、次日達,甚至是“凌晨下單、早晨收貨”等極速送達服務已經是常態。
報告顯示,2016年,京東“11·11”配送的第一個訂單,從下單到收貨,用時僅為12分31秒。自營配送服務目前已經覆蓋了全國99%的人口,90%以上的訂單24小時送達。2017年,京東“11·11”當日依然實現了85%訂單當日生產出庫。
快速的成長,讓電商無法滿足于單純的平臺銷售,眾多電商平臺開滲透到實體店、工廠端,甚至引導產品的開發、生產、預售等各個環節。
報告指出,京東通過大數據,可以刻畫完整的用戶畫像,針對其性別、愛好、年齡等要素,更為精準地探索消費者的需求,制定最佳促銷計劃和供貨計劃。通過這些數據資料,制造商更能把握市場和用戶需求,實現C2M(顧客對工廠)反向定制,實現供給側結構性升級。
2018年“11·11”期間,京東智能供應鏈智能補貨自動單同比增長率達到136%,重點品類預測準確率達到91%。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0年來,電商購物節帶來的商流帶動了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基礎設施的優化又為電商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流。隨著電商倉儲網絡體系完善度的大幅提高,未來電商服務的體驗將會更加優化。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