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近期產業報告
最近一周,蔡先生頻繁往返于上海和江浙之間。
“前兩周我連著跑了寧波、南京、杭州等幾個地方,為當地的中小銀行和他們的團隊培訓金融衍生品交易業務。”擁有多年衍生品交易經驗的蔡先生,最近在行業內頗受歡迎。
比他更忙碌的,是一些地方中小銀行的金融市場部、資金交易團隊。他們一面“臨時抱佛腳”給行內的相關崗位人員緊急培訓知識,一面高薪“跪求”衍生產品交易業務主管。
這一切變化,都源自于理財新規的一聲令下。
根據新規,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必須具有衍生品交易資格。這意味著,待存量到期以后,如果沒有監管審批的資質,機構就不能再續發結構性存款。
理財新規細則
一直以來“無牌經營”的部分中小銀行,為了保住這一重要的負債來源,不得不即刻籌建專業團隊以符合資質要求,踏上漫漫的牌照申請之路。
千金難買一主管
今年8月,李南剛從上海一家本地銀行跳到江蘇的一家地方農商行。他一來就馬不停蹄地開始籌建衍生品交易團隊,準備向地方銀監局申報金融衍生品交易資質。
這家農商行還算幸運。“一些較偏遠地區的地方農商行,開出了80萬元甚至100萬元以上的年薪,但好像還是招不到人。”如果不是家在江蘇,李南也不愿意放棄上海的機會來這里發展。
根據《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七條,資質申請必須滿足的條件之一就是:衍生產品交易業務主管人員應當具備5年以上直接參與衍生交易活動和風險管理的資歷。
但是太多小銀行就卡在了這一門檻之上。
“現在農商行不許跨省經營,必須在當地辦公。可是二三線城市的交易員很少接觸衍生品,還是靠從大城市或當地的一些大銀行挖人。”李南以前在上海的銀行和基金公司有過多年場內外衍生品交易經歷,“但是有5年以上經驗的從業人員基本都在‘北上廣’成家了,不愿意搬回二三線城市工作生活。”
除了主管有要求,對于團隊成員也有嚴格規定:應具有從事衍生產品或相關交易2年以上、接受相關衍生產品交易技能專門培訓半年以上的交易人員至少2名,相關風險管理人員至少1名,風險模型研究人員或風險分析人員至少1名。
《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各家籌建團隊中的農商行已經在四處招兵買馬。近期紛紛張貼招聘啟示、互相挖人。已有外匯交易員的,則開始利用休息時間,加班加點進行專業培訓。
兩則銀行招聘信息(來源:該銀行官網)
上周末,在一家農商行的培訓現場,從前臺交易、中臺風控到后臺清算的整個團隊到齊,一個大會議室坐了五六十號人,再加上場外連線,全員連續培訓。
爭先恐后搶牌照
招主管、組團隊,目的是為了申請牌照。
“十一”過后,地方農商行申請牌照的步伐明顯加快,行業氛圍也愈顯劍拔弩張。
“之前有的銀行還在觀望,但是‘十一’前新規塵埃落定,大家都必須馬上行動起來了。”蔡先生告訴記者。
9月28日公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七十五條規定:“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所謂結構性存款,指的就是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
“以前一些中小銀行做的是‘假結構’產品,還有的和有資質的大銀行簽約,但現在依據新規必須自己有資質、有專業團隊。”蔡先生說。
李南所在的農商行從半年前就已開始籌備。“制度合規、系統建設、材料準備都差不多了,現在正在和監管部門溝通中,何時能通過還難說。”
記者從江蘇一地方銀監局處了解到,當地三分之二的法人農商行已經遞交了申請,但都還沒審批下來。
銀保監會官網顯示,10月以來,地方銀監局僅批復了3家銀行開辦衍生交易業務的資質,分別是東莞銀行、國銀金融租賃和日本橫濱銀行上海分行。
審核通過難,最主要原因還是缺少專業人才。“農商行配備的相關專業人員資質達不到要求,正在整改。”銀監局人士告訴記者,衍生產品資格由分局初審,省局審批,審核要點是人員、制度、系統。因申請農商行較多,省局審批標準嚴格。
留住理財資金迫在眉睫
中小銀行為何急著拿牌照?
“目的很明確,就是想發行結構性存款。”一位蘇南地區農商行中層告訴記者,“新規中明確發行結構性存款需要衍生品交易資質。現在很多沒有資質的中小銀行已經停發了結構性存款。”
理財新規落地后,保本型理財產品即將全面退出。結構性存款作為銀行保本產品向凈值化轉型過渡期的最好“替代品”,成為很多銀行留住客戶理財資金的一把“利器”。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已經提前拿到牌照的農商行,順利發行了低于當地市場平均利率水平的結構性存款,穩住了負債規模。
“我們行將結構性存款定位為到期保本理財的替代,存款的營銷輔助手段,不準備大力發行。”上述人士表示,“單獨為了發行結構性存款而申請資質的做法,也不符合監管鼓勵的方向。”
結構性存款只是目的之一,很多銀行看重的是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藍海。
“隨著境內衍生品市場正逐步開放,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擴大下,未來人民幣外匯期貨等也將推出,且越來越多企業有對沖人民幣產品的需求,如今提前準備好專業團隊也是為銀行轉型發展打好基礎。”蔡先生說。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