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的魔法世界進入“后波特”時代,出現全球范圍內人氣下滑。新上映的《神奇動物2》票房失利,但出品方和主創們對魔法世界依然信心十足,“神奇動物”系列第三部暫定2020年底上映,第四、第五部也已提上日程]
對于沒有“哈利·波特”系列知識儲備的觀眾而言,《神奇動物在哪里2:格林德沃之罪》134分鐘的片長令人疲憊不堪,在弄明白“麻瓜”、“傲羅”、“默默然”等魔法世界的專有名詞之前,就已經被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混亂的敘事線搞得精疲力竭。
片名就已經隔絕了一部分路人,格林德沃是誰?和神奇動物有什么關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哈利·波特”的狂熱粉絲,精致的童年回憶以成人向的形式歸來,無數彩蛋一股腦集中爆發,原著一筆帶過的角色變得生動立體,光是聽到熟悉的主題曲和霍格沃茲城堡全景就足以重燃熱情。
普通觀眾和硬核粉絲之間觀感撕裂,幾乎是所有續集電影的通病,但像《神奇動物2》這樣的極端情形并不多見。它像是鴻篇巨制中的過渡章節,失去了上下文的支撐和注釋,造成觀影困惑是必然。
作為續作,《神奇動物2》口碑、票房雙雙失利,“爛番茄”網站新鮮度僅40%,首周末北美票房入賬6200萬美元,較前作跌去16%,預計全球票房在7億到8億美元之間,這一成績與“哈利·波特”系列票房最低的《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持平,如果算上通貨膨脹,《神奇動物2》可能是墊底水平。
在中國,它的票房走勢不容樂觀,上映四天后,票房占比被國產電影《無名之輩》趕超,六天后排片率從第二滑到第三位,預測國內票房為4.14億元。
魔法世界進入“后波特”時代,出現全球范圍內人氣下滑。即便如此,有著龐大粉絲基礎的IP仍然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神奇動物”系列第三部暫定2020年11月上映,第四、第五部也已提上日程,出品方和主創們對魔法世界的魅力依然信心十足。
奇幻文學的票房奇跡
“哈利·波特”系列的商業化在過去20年中為羅琳創造了巨大財富。
1999年,華納兄弟買下“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電影改編權。2001年到2011年間推出八部電影,在全世界掀起魔法風潮,狂攬80億美元票房。據《紐約時報》測算,羅琳的凈資產高達12億美元,在將部分財產捐給慈善機構之后,她仍然是全球最富有的作家之一。
2018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羅琳位列第46位,在作家當中僅次于驚悚推理小說家詹姆斯·帕特森。今年,在哈利·波特出版物銷量下滑的情況下,羅琳仍然保持高額收入,主要來自周邊衍生品、哈利·波特主題公園和去年在倫敦西區公演的舞臺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
從《魔戒》到《暮光之城》,奇幻文學往往能夠超脫單一故事,構建架空世界,在虛擬世界中生長出無窮無盡的故事和人物,漫威系列、九州系列也正是基于各自的設定不斷擴大版圖。從商業角度來看,不斷拓展的世界意味著新的劇情、新的角色,也意味著新的消費。到了某一階段,品牌運營者是時候考慮如何讓作品保持生命力,影響不止一代受眾。
羅琳正面臨著這樣的挑戰與機遇:哈利·波特的故事完結了,他下一代的故事可以延續,于是有了關于他孩子的舞臺劇;上代人的糾葛也可以衍生出宏大的故事,于是拍成“神奇動物”系列。
2013年,羅琳宣布“神奇動物”系列開拍,并親自擔任編劇。影片靈感來源于羅琳2001年出版的一本魔法動物圖鑒《神奇動物在哪里》。自此,她在網上發表小文章,撰寫《北美魔法史》,修補魔法世界的細枝末節,向歷史縱深探索挖掘,豐富劇本。
按照計劃,“神奇動物”系列一共五部,將以每兩年一部的頻率與觀眾見面。羅琳此前表示,五部電影發生的時間線在1926年至1945年間。故事終結的日期非常重要,這一年二戰結束。向來以知識分子自居、時常通過推特發表政見的羅琳,野心不僅僅是寫兒童文學和暢銷小說,她將虛擬的情境根植于現實之中,希望讓魔法世界成為現實世界的倒影,讓觀眾產生聯想與反思,以達到隱喻現實的目的。
脫離“哈利·波特”獨立
2016年,《神奇動物在哪里》上映,大膽啟用全新卡司,“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飾演的魔法動物學家紐特登場,帶領一眾萌寵和黑暗勢力斗智斗勇,妙趣橫生。雖然第一部被一些觀眾認為缺乏創意,但它埋下的線索預示著一個全新的魔法世界即將開啟,“神奇動物”或許能夠脫離“哈利·波特”成為獨立的系列。
兩年后,成本2億美元的《神奇動物2》在視效上保持了全球頂尖水平,中國神獸的設定頗有趣味,復古精美的美術設計、氣勢磅礴的動作場面、巧妙平衡的幽默與感傷仍然能夠不時挑動觀眾的神經,羅琳布局魔法世界的想象力依然令人驚嘆。
影片整體轉向暗黑風格,充斥驚悚元素以及成人世界的欺騙、背叛、暴力、感情糾葛,巨大的信息量撲面而來,關于種族主義的寓言呼之欲出,著眼點在于魔法師與麻瓜兩個族群之間長久的矛盾與仇恨,對照歷史現實,它想表達人類對于異己的驅逐與排擠,而這種排擠必然導致仇恨反彈。簡而言之,《神奇動物2》有很多令人振奮的元素,但在故事層面全面潰敗。
雜亂無章的敘事、笨拙的對白、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大量人物登場卻如同棋子一般僵硬地挪動位置,主角紐特和萌寵成為背景板一般地蒼白存在,關鍵人物克雷登斯的身世不斷反轉,消耗了角色本身的吸引力,原本是一個魔法學者和動物們打鬧的故事,突然被卷入獨裁者崛起的歷史謎團當中,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愛恨糾葛成了最重要的線索。
在《神奇動物2》,能看到主創對粉絲文化的積極回應,其中最令人玩味的就是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之間的曖昧情感。與此同時,其他人物的命運不再重要,他們的行為通常沖動而缺乏理智,成為功能性角色,只為解開謎題提供一段毫無邏輯的旁白。
另一方面,當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事實上成為主角的同時,故事的戲劇性和懸疑被削減。讀過“哈利·波特”的人都知道,格林德沃是與希特勒平行的虛擬人物,他最終將在一場大決斗中被鄧布利多擊敗,余生被監禁,未來的結局早在原著中寫好,最大的懸念被消解,因此影片雖然醞釀一個巨大的謎團,但喪失了冒險的樂趣與緊張感,仿佛魔法世界喪失了魔力一般令人昏昏欲睡。
羅琳原本可以在劇本中拓展無限的世界,但她似乎仍然徘徊在過去的人物角色中無法抽離,她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作家,卻不是一個好的編劇,她既想要迎合粉絲趣味,又想擴大魔法世界的版圖,最終只能停留在現有粉絲的自娛自樂。主創們的矛盾心理讓《神奇動物2》變成了現在混亂的模樣。或許,“哈利·波特”系列也需要效仿其他系列電影,及時注入新鮮血液,就如同重塑靈魂的“星際迷航”、“007”、“速度與激情”一樣,在新的創作力量加入后重煥生機。
對于羅琳而言,仍然還有成就經典的機會,至少目前為止,市面上并沒有能夠替代哈利·波特的奇幻作品,魔法世界不會在一夕之間崩塌,只會日益壯大或是日益萎縮,作為創造者,羅琳似乎需要停下來想一想,后面的故事究竟該如何展開。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