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壓縮、互相滲透、沖出邊界,2018年的中國手機市場已經全面開戰。
頭部廠商比拼的不再是單項技能,而是綜合競爭力。由此帶來了兩個結果,一個是產品形態越來越像,另一個是神仙打架,導致小廠商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榮耀小米做了更多的中高端手機,OPPO、vivo開始拼性價比。線上線下依然有主場之分,但彼此都在往對方的地盤滲透。OPPO、vivo擅長的拍照,華為、小米也做得風生水起。OPPO、vivo一向受女性用戶青睞,小米先拉來吳亦凡、后拿下美圖品牌授權去切入女性市場。華為過去在高端市場只需要面對三星、蘋果的競爭,現在OV、小米全來搶地盤了。
有這樣一個說法,王老吉、加多寶打架結果和其正敗了。華米OV就是手機市場的加多寶和王老吉,小廠商們就是被人遺忘的和其正。
頭部廠商比拼綜合實力,一門心思玩起技術創新
直觀感受上,今年的手機市場,廠商們一整年都屏幕上下功夫。
從去年的劉海屏、到水滴、珍珠、美人尖,再到OPPO Find X和vivo NEX的升降攝像頭,小米MIX 3和Magic 2的滑蓋全面屏,現在vivo NEX系列又推出了雙屏,還有三星、華為、聯想等一堆玩家推出了打孔屏。
這種情形下,先進的技術和創新依然是撬動市場的動力,更重要的是,這是區分彼此的標簽。
在2017年之前,四大廠商以價格區間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標簽:華為主打高端商務市場,OPPO、vivo是中端市場,榮耀、小米主打低端市場??墒?,現在OPPO、vivo、小米、榮耀在4000元以下的市場,全都拼成一鍋粥。中國頭部品牌中,目前只剩下華為品牌可以靠價格區間來給出相對明確的地位。
從消費者端,讓用戶對廠商能有清晰感知的,除了產品沿用的一貫設計元素外,只剩下創新帶來的差異化,雖然并不確定這是否是一個好的“創新”。
四大廠商都給出了自己的代表作,采用滑屏設計的小米的MIX 3和小米 8 透明探索版,一堆黑科技加成的榮耀Magic 3,采用升降設計的OPPO Find X,以及vivo NEX的升降版和雙屏版。
今年以來,OPPO、vivo和小米、榮耀都在上探高端市場,尋求品牌的高端化。以上這幾款產品都是各自的最高端系列,也決定了它們并不是出貨主力。但卻有著同樣鮮明的標簽,為其原來拍照手機或性價比為主的品牌內涵,注入技術、高端的元素。
技術的創新不只是為了拉動某一款手機的銷量,也會促使消費者更多的選擇這個品牌的其他產品。
今年三季度,vivo在國內出貨量反超OPPO成為第一,對此,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表示:沒有什么特別的看法,一段時間它們好一點,一段時間我們好一點,這都是正常的。產品創新強的時候我們會好一點,產品創新弱的時候會差一些,核心還是產品創新。
為了保持持續的創新,勢必要投入更大的投入。除了華為之外,小米、OPPO、vivo都曾被詬病技術投入不足。華為每年在技術上的投入是千億級,剩下三家都是幾十億元?,F在這三家都在研發上努力追趕。
小米2017年研發開支32億,2018年全年研發開支有望達到60億,同比增長90%以上。OPPO則表態2019年將投入100億進行研發,相當于同比增長150%。胡柏山稱,vivo也將保持和OPPO在同一個量級,邏輯上不低于100億元。
除了技術研發之外,渠道、性價比依然是核心要素。未來,華為、小米、OPPO、vivo四家將更全面地向彼此的地盤滲透。
小米、榮耀身負互聯網手機之名,但線下也在鋪開。對于小米、榮耀而言,這兩年的兩大關鍵詞就是:一面拉升逼格,凸顯高端,一面渠道下沉“上山下鄉”。
OPPO、vivo開始用小米榮耀的辦法和它們PK:用低端機作為主力機型,憑借性價比在線上進攻。
10月10日,OPPO 發布K1,售價1599元起。10月17日,vivo發布Z3,售價1598起。這兩款手機是OPPO、vivo首次發布1500元左右的主力機型。此前,OPPO、vivo在1000-1999價位也有充分的布局,但多數是直接給到渠道商或在自營渠道上出售,比較低調,不以發布會的形式公開宣布。此外,這兩款手機都是主推線上。
除此之外,四大廠商都開始對手機之外的“副業”起心動念。過去,小米在消費IoT硬件上孤獨狂奔,通過自身產品以及100多家生態鏈公司,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消費IoT平臺。
今年,華為、OV都開始全力追趕。華為不滿足于只做HiLink平臺,今年10月,自己擼起袖子一口氣發布了智能音箱、空氣凈化器、智能指紋鎖等多款產品。今年7月,OPPO、vivo兩家同時宣布,將聯合美的、TCL等多家業內廠商成立IoT開放生態聯盟,進軍智能家居市場。OPPO還表態也將涉足智能家居終端和智能手表。
顯然拼到現在,頭部廠商玩的就是綜合實力。憑借產品、技術、渠道、性價比、營銷、優勢價格區間當中的任何單一因素,都不足以取勝或保持市場份額,四大頭部廠商在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充分布局,并在對方的舒適區內橫插一腳。
在印度、東南亞等地,華米、OPPO、vivo還有復制過去成功經驗的余地,但中國市場已經很難有“輕松取勝”的機會。
中國市場是大本營,海外市場是勝負手
中國市場存量見頂,但依然是華為、小米、OPPO、vivo四家的大本營,因此勢必是要血拼以保銷量、份額。但國內市場已成紅海,想要尋求更大、更持續的增長還要靠海外擴張。
目前,華為在國內外市場都高速、均衡地發展;小米在國內市場下滑,但海外異常迅猛;OPPO、vivo國內外市場增速基本保持平衡。
IDC數據顯示,中國四大廠商中,前三季度在國內市場表現最好的是vivo,出貨量同比增長13.9%,華為是12.5%,OPPO則同比下滑3.1%。
36氪根據IDC數據整理
但從趨勢上來看,從年初至今下滑最明顯的是小米。三季度華為、vivo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小米則大跌10.9%。
2015年至今,小米手機中國出貨量增速經歷了一個過山車式的變化。今年以來,小米手機的表現進入下行通道:IDC數據顯示,一季度,小米手機中國出貨量增速達到40%以上,二季度降低到2%,三季度同比下滑11%,在四家頭部玩家當中表現最弱。
最近,小米宣布成立中國區,此前帶領小米電視業務成績出色的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川,將兼任中國區總裁。王川要做的就是,在糟糕的市場環境中穩住局面,讓小米手機出貨量不再下滑,并努力重回增長。
在未來的長期競爭中,海外市場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點。事實上2017年以來,海外市場成為頭部廠商PK的重點,目前華為、小米在全球出貨量上領先OPPO、vivo,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際市場。
36氪根據IDC數據整理
四家當中,小米海外出貨量占總量的五成以上,華為接近五成,OV不到三成。從上圖所示的增速也可以看出,小米前三季度海外市場增速高達100%以上,華為接近50%,OPPO小幅增長2.5%,vivo則下滑10%以上。
主要受海外市場推動,華為前三季度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27.6%,小米增速高達47.6%。
由于海外市場開拓不力,因此在全球市場逆風的情況下,OPPO、vivo未能像華為、小米那樣依靠海外擴張保持高速增長。
在海外各大區域性市場中,四大頭部廠商各自擁有優勢市場,小米在印度占據榜首,華為在歐洲市場處于第一梯隊,OPPO在東南亞屬于頭部廠商,僅次于三星,遠超過vivo、華為、小米。vivo沒有遙遙領先的市場,只能位于第二梯隊(印度和東南亞)。
今年年初,華為試圖進軍美國市場,但卻以安全理由被拒。目前,除了美國進不去,非洲大舉進攻時機尚不成熟外,其他區域市場中,華為大多都有較好的覆蓋,位列第一或第二梯隊。華為現在正對印度虎視眈眈,年初曾宣布要在2019年拿下印度市場10%的份額。10月份,華為宣布將在印度投資逾1億美元,擴大本地生產,并在未來兩三年內開設1000家門店。
小米在印度市場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保持第一,在印度、印尼、俄羅斯等地夯實之后,小米下一步的擴張焦點放在了歐洲市場。今年上半年,在西歐市場已經躋身第四名,雖然份額不大,只有3%,與三星、蘋果、華為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同比增速驚人,接近30倍。
2018年,OPPO、vivo的國際化未能在較大的區域市場取得明顯的份額提升,但也都在東南亞、歐洲市場緊追猛趕,以防跟華為、小米拉開差距。OPPO印度市場的子品牌Realme,主打低端市場,直接叫板小米、榮耀,同時OPPO也已經宣布進入成熟的歐洲以施行海外擴張,而vivo也已經宣布將在印度建造一個新工廠。
小廠商夾縫求生
幸福的人生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卻各有不同,這句話適用于手機廠商的2018。幾大頭部廠商活的越來越像,小廠商手持不同的悲劇劇本:戰線收縮、融資困難、債務危機。
頭部廠商要打開的是海外的大門,那么小廠商們希望撬開的則是生存之門。目前,頭部廠商已經占據九成以上的份額,留給小廠商的空間越來越小。
能像美圖這樣跟小米選擇合作已然是幸事。手機業務曾經是美圖的盈利支柱,激烈的競爭下卻成了美圖的累贅。與小米合作之后,美圖相當于卸下了負擔,其手機業務將變成輕資產模式,成為一個影像技術提供商和品牌授權商。同時又保留了獲取利潤的機會,美圖將獲得每臺合作手機銷售毛利潤的10%。
360則是降價求存。360于2014年進入手機市場,幾度換帥業績依舊不振。今年8月,360發布N7 Pro,此后兩度降價,從1999元降到1399元,后又降至1299元。原來面向“中高端”的機型淪落成千元機。9月底,360手機被曝解散了其在西安的手機研發團隊,大批西安員工離職。360手機回應稱,這是正常業務調整,是要將部分業務并入集團,所以大部分西安同事并入到360集團工作。
跟周鴻祎關系不錯的羅永浩,面臨的局面更為尷尬。
羅永浩上半年曾說:錘子不虧損了,所以可以任性一些。但任性的結果就是TNT橫空出世,訂單少到代工廠都不愿意接活兒。一個插曲子彈短信火了不到兩個月。10月之后,各種負面消息不斷涌出,裁員、資金鏈緊張、手機斷貨。此外,供應商上門討債,包括官網在內的線上渠道手機幾乎全部斷貨,錘子的資金鏈還能撐多久?
比錘子還要慘的是金立。年初,金立董事長劉立榮股權被凍結,之后劉立榮承認在賭桌上輸了十幾億。目前,金立虧損170億元并且資不抵債,法院也已經受理了金立的破產清算申請,對于債權人來說,能期待的最好結果或許就是破產重組了。目前,金立和債權人已經進行了幾次會議。
當然,不是所有的小廠商都在“比慘”。逆風環境中,也有表現不錯的。一加和聯想就代表了兩種突圍的方案。
一加是目前中小廠商業務經營過硬的一家,它定位清晰明確,只做高端旗艦機,通過高品質產品獲得較好的用戶口碑。雖然國內市場僅占比三成,但也巧妙地避開了中國市場玩家過于激烈的競爭。
聯想則是另一條路。今年三季度,聯想手機在中國銷量同比上升280%,稅前利潤率為25%。從Z5開始,聯想明確把市場策略調整為:立足于性價比,瞄準線上,沖擊市場最有潛力的市場。聯想Z5起步價為1299元,S5 Pro起步價為1298元,1000-1499元價位正是今年手機市場放量最大的市場。其最高端機型Z5 Pro ,8G+128G版本也只有2298元,是目前最便宜的滑屏手機。
雖然聯想在中國的手機業務盤子不大,但是聯想本身業務體系龐大,完全可以靠其他業務盈利,來對沖手機業務的部分虧損,因此可以血拼性價比提振銷量。這是一些小廠商難以復制的優勢。同理,中興手機業務今年雖遭重創,但也不會輕易死去。
多家機構的數據顯示,明年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還會繼續下滑,小廠商面臨的競爭也會越來越大。但小廠商并非毫無生存的希望。還能存活多久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大廠商的焦慮感有多強,二是自身夾縫里的生存能力。
可以預見的是,華為、小米、OPPO、vivo頭部玩家在承受市場壓力的同時,還會更頻繁地發布新產品,進攻每一個可以挖掘的市場,這是小廠商無力改變的沖擊。但隨風而逝,還是逆勢而生,等待翻盤的機會,還要看小廠商自身在夾縫中求存的能力和決心了。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