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晚上,金立官方確認:法院已經受理了金立的破產重組的申請。這意味著距離最后的破產清算只有一步之隔,這家經營16年之久的老牌國產手機廠商,即將倒閉。
即便如此,當下面臨被供應商逼門討債的金立也曾有過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2008年,金立創立的第6年,手機總銷量突破1000萬臺,成為當時國產手機中銷量最高的品牌,全行業第五。
千萬級的銷量不足以為金立帶來規模效應,真正讓金立的知名度響遍全國的,是依托電視廣告和明星代言。畢竟普通消費者對銷量并不敏感,尤其是在那個國內市場被海外品牌瓜分的功能機時代。
簽約“華仔”,國內馳名
在金立剛剛成立的三年時間里,苦于一直沒有得到工信部頒發的手機制造牌照,金立一直在做貼牌生意。“做貼牌就意味著金立每賣出一臺手機,就要給天時達(擁有牌照的品牌方)幾十塊錢抽成”,金立集團副總裁李三保回憶,“這樣一年下來就要多花出去幾千萬,而且最關鍵的是沒有牌照就不允許打廣告”,金立就這樣在艱難的創業初期積累資本。2004年,金立董事長兼總裁劉立榮宣布,投資1億元成立“金立移動通信設計研究院”,著手于技術研發。
終于,金立在2005年獲取了GSM和CDMA雙牌照,并且得到了年產700萬臺的許可。走出貼牌機階段之后,金立如釋重負,利潤大增,蓄勢待發,著眼于擴大規模。同年7月,金立邀請劉德華作為品牌代言人,由馮小剛為其拍攝了當時來看極為高端的廣告片,并在央視一套播出。
金立邀請劉德華作為代言人被業界看作是一場豪賭。劉德華在當時名聲正旺,代言金立的前一年,他主演了口碑、票房俱佳的電影《天下無賊》和《十面埋伏》,并且憑借《大塊頭有大智慧》獲得了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甚至同年春晚劉德華演唱的《恭喜發財》也成為了以后歷屆春晚的神曲。
最關鍵的是,他還曾為高端手機品牌索尼愛立信代言,其身價可想而知。對于剛剛成立三年的金立來說,簽約劉德華著實是一步大棋,甚至這步走得有些孤注一擲,具傳言金立花費千萬才簽下劉德華。
劉德華的廣告不僅讓金立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同時也讓廣告語「金品質,立天下」家喻戶曉。聲量上來了,自然產能也要跟上。金立開始建設自己的線下渠道,并同時擴建工廠規模,保證產能足以支撐市場需求。自此金立成為國產手機中的黑馬,2005年最高實現了40萬臺月銷量。
嘗到甜頭的金立在2006年開啟了新的一輪銷量沖刺,電視廣告的投放從央視擴散到湖南衛視、鳳凰衛視等熱門地方臺,投放形式也從廣告轉向冠名,曾名聲大噪的電視劇《金枝欲孽》、綜藝節目《超級女聲》均由金立冠名,金立的曝光率持續走高。
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些負面問題,例如類似「不要2998、也不要1998,只要998!」這樣的電視購物廣告,令金立的品牌充滿了“山寨”的味道,給自己日后的品牌塑造挖了個巨坑。但當年,金立手機累計銷量達到了400萬臺,緊接著,2007年直接翻番,超過了800萬臺。
競爭受挫,布局海外
2007年,盡管金立手機在國內市場保持健康增長,但受到當時多種因素的影響,國產手機僅能在低端市場中艱難生存,高端市場基本被諾基亞、三星、Moto等海外品牌壟斷。為此,劉立榮將目光投向海外,躋身低端機需求旺盛的印度。金立是早期進入印度市場的國產手機品牌,同年就成為了印度最大手機品牌Micromax的ODM廠商(被別人貼牌),于2012年正式推出自身品牌的產品,2014年便成為印度市場份額最大的國產廠商。
提前布局海外,讓金立即使在國內錯過了智能化轉型的黃金時期,卻依然能夠渡過難關。
魅族、小米等新一批互聯網手機的出現,著實打了金立這些老牌手機廠商一個措手不及,成為金立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
2010年,劉立榮斥資10億元打造金立工業園,被譽為“亞洲最大的單體智能終端制造中心”,不可一世。但他可能沒想到的是,雷軍在同年帶領初期的小米團隊打造了MIUI系統的第一個內測版,這是未來兩年引發互聯網手機革命的導火索,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即將顛覆一向被視為“制造業”的手機市場。
3G時代來臨以后,手機行業進行了一輪洗牌,功能機時代的大批山寨廠商走向沒落,蘋果開始進入國內市場,谷歌憑借開放的姿態,打造了Android系統,不僅吸引了大量的開發者為其鋪設軟件生態,同時也帶動傳統手機廠商走向了智能化。
如果說金立錯過最初的智能機時代是因為塞班、WindowsMobile等系統需要高額授權費,從而著重依賴運營商和線下渠道用功能機走量的話。那錯過Android的頭一班順風車,就只能看作企業高層沒能高觀遠瞻了。
金立也曾受互聯網思維影響,投資IUNI這樣的互聯網品牌。IUNI與金立共享供應鏈、社會服務,但保持獨立運營。可誰都沒想到的是,IUNI從2013年10月創立到2016年第二季度破產,僅存活了不到3年。公司起初的愿景是想憑借金立的資源,模仿小米的模式反過來擊敗小米,但過程中經歷多次換帥,出現了品牌定位不清,營銷停滯等問題,經營狀態不佳。
因此,即便IUNI手機的性價比突出,但營銷能力短板讓IUNI一度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當時的互聯網手機品牌都在燒錢,IUNI也不例外,甚至更絕。為了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IUNI堅持“零預裝”,令其基本切斷了廣告收入。可即便如此,營銷方面跟不上,讓IUNI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毫無存在感,最終金立停止向IUNI輸血,令其破產。
IUNI的出師不利,并沒讓金立一蹶不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讓金立走向沒落的就是曾一手創立金立的劉立榮。
錯過了3G手機紅利的金立,當4G來臨時,仍舊畏手畏腳。新一代的通訊技術勢必會帶動整個產業跟著升級,是挑戰也是機遇。同樣作為老牌廠商的華為和酷派均在2013年底推出了4G手機,當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6個一二線成均可享受4G服務,而金立的4G終端整整遲到了一年。
金立在印度市場的提前布局于2014年迎來了收獲期,彌補了國內市場的低迷。當年金立全球出貨量為2000萬部左右,與OPPO、vivo、小米同時處于第二梯隊,其中在印度的出貨量近400萬臺,是其他所有中國手機在印度市場的銷量總和,成為印度第六大手機品牌。但金立的銷量增速顯然是比不過那三個品牌的,伴隨國產品牌集體出海,金立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在第二年就被不斷蠶食。
投資金融,終釀大錯
面對頹勢,充滿內憂外患的金立急須重整旗鼓,但劉立榮并未加強自主研發,用產品挽回市場,而是選擇進軍金融、地產這種高投入高回報的行業。2014年到2017年,劉立榮投資建立金立大廈,共耗費12億元,接著入股微眾銀行,在重慶、宜賓兩地置地,興建工廠,再到2017年以12.18億元購入南粵銀行的股份。
光憑金立手機業務的供血能力顯然難以支撐這樣的項目要求,只要資金鏈的某個環節稍有差池,就會令金立命懸一線。
事實上,金立初期對金融、地產的投資確實得到了回報,正如劉立榮說的那樣:“這三個項目總共值70億元,三年翻了三倍不止。如果這些投資放到主業手機,不會換來如此快速的回報和溢價”。
金立在金融地產行業嘗到甜頭,令劉立榮有了更大的操盤空間,金立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穩扎穩打了。
2016年下半年,金立邀請了馮小剛、余文樂等明星為其代言,并且在大量綜藝節目中冠名,一度搶去了OV的風頭,同時線下市場也在加強建設,二三線城市的商業街上除了常見的藍色、綠色廣告牌,自此又多了一個橘色。可當時主打商務人群的M系列并未帶來具有創新意義的功能,有的只是「內置獨立安全芯片」這種看得見卻摸不著的東西。
該來的總會來,2017年9月,天馬微電子率先捅破了窗戶紙,向法院要求金立及其子公司履行債權代位協議,由自己接管原屬金立的對相關第三方的權利,緊接著10月、11月都有供應商與金立撕破臉皮。金立高層震蕩,供應鏈和資金鏈均處于崩潰的邊緣。
同期,金立內部的動蕩被掩蓋在風光無限的外表之下,當紅明星薛之謙成為金立S10代言人。11月,劉立榮孤注一擲,一口氣發布了8款全面屏新機,試圖借此挽回市場。最終結果我們也看到了,薛之謙丑聞纏身,金立手機的銷量也未能如愿,竟還不如去年。
接下來留給劉立榮的就只剩銀行、供應商、法院甚至是工廠工人等多方面的壓力。劉李榮不僅輸在了塞班島的賭局上,同時也輸在了自己曾經最擅長的名利場。
2018年,金立倒下了,金立工業園這個“亞洲最大的單體智能終端制造中心”的稱號,像是諷刺。
2019年,5G要來了。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