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金融科技經歷短暫陣痛曲折發展的一年,也是行業經過良性洗牌后重煥生機的一年。大潮過后,一些平臺成功上市,一些平臺卻由此退出歷史舞臺。據《網貸天眼2018互聯網金融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降至1798家,網貸行業總體成交額環比下降了21.19%,為1.92萬億元。
“互聯網金融目前階段是‘堵邪路、開正能’。”網貸天眼CEO田維贏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未來論壇中總結2018年行業現狀時表示。
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從業者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各大平臺從原來拼流量、拼宣傳、拼投入轉向拼技術,掌握核心金融科技成為行業焦點。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一系列被反復提及的詞匯已經不再是“紙上談兵”,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實際當中。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副主任、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助理楊濤談到金融科技時指出,傳統金融有著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對稱、欺詐風險等痛點,而金融科技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痛點,從而衍生出一些全新的商業模式。他表示,“正是由于這樣對應的解決痛點的關系才使得新金融、金融科技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模糊的技術創新邊界,技術風險是否可控,數據隱私問題的考量等。
金融科技的基礎設施包括征信系統、物聯網、大數據共享平臺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全體行業從業者的共同參與,也需要監管層的積極推動。“我們把一些數據聚合、共享,供大家使用,我們也建立了共享平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科技部副主任李健在談到互金協會著力基礎設施建設時提到,“要實現數據生態圈。”
金融科技與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越發緊密,應該受到更多關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沈艷談到這一點時提到,“當金融和科技有了更加深度的融合的時候,金融產品創新的周期在變短,覆蓋大范圍人群的能力變強,風險在累積和傳播的速度放大。”這要求金融科技公司要重新審視自身是否具備系統重要性,從而在技術創新時留意其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影響。
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監管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無論是“限額”還是“雙降”,都很好的引導了金融科技服務于普惠金融,使互聯網金融構成傳統金融的重要補充。智能科技使互聯網金融行業具備了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競爭優勢,它將越來越多的金融行為由線下搬到線上,降低了合作成本,提升了業務效率。正如網貸天眼CEO田維贏所說“以合規為據,智能為力,脫虛向實落地的普惠金融的價值是互聯網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