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做過一段時間買方,以往這個時候,我都在各大券商的年度策略會上“蹭吃蹭喝”,可今年聽說券商年度策略會開始收門票了,“吃相”也太難看了吧?6000元、6888元甚至8888元,今年諸如申萬宏源、華創證券、國盛證券等舉辦的年度策略會都推出了門票銷售。
我在券商的朋友卻解釋道,有句話叫“窮則思變”,不是券商“吃相”難看,而是世道太艱難。他說今年已經不指望年終獎了,能保住飯碗就行。
的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金融業,2018年都是艱難的。
01
2018年金融業的艱難,首先體現在萎靡的股市,上證指數一度從最高的3587.03點跌至最低的2449.20點,跌幅最高達28%。民營企業質押爆倉困擾A股市場大半年的時間,11月11家券商聯合紓困民企,但實際上券商的日子并不好過。
證券業協會上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行業131家證券公司凈利潤為496.55億元,同比下滑41.65%。凈利潤僅為2016年同期的51.82%,2015年同期的25.8%(2017年同期數據未公布)。從具體的各項業務來看,經紀業務收入、投行業務收入下滑明顯。
中信證券今年前三季度以73.15億元的凈利潤在券商中居首,國泰君安和華泰證券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但是與上年同期相比均為負增長。34家上市券商凈利潤占131家券商比重高達95%以上,非上市的中小券商只能分得極少的利潤,更有26家券商虧損。
2018年漫漫熊市,首當其沖的是券商經紀業務,過去經紀業務是券商立身之本,但這也是最“看天吃飯”的行業。
就今年這行情,能夠持倉的都是真愛,大多數投資者不僅缺錢更缺信心,已經無心戀戰。為了在激烈競爭中爭奪客戶,各大券商開始采取低傭金策略,雖然證監會有限制,但是大型券商萬分之一點六、萬分之一點五的低傭金都出現了。
隨著傭金下滑,交易低迷,營業部收益也越來越少,不得已撤銷了一部分網點。今年前三季度,券商共撤銷營業部45家,已超過2017年全年的36家。
券商投行業務的競爭則更加慘烈,許多中小券商一年下來顆粒無收。去年A股IPO超過400多家,今年縮水到了100來家,排名第一的中信證券只有11個項目,總共42家券商承銷了IPO,其他中小券商全年沒有一個項目,投行部門壓力山大。
我的一高中同學,在西部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干了好幾年,但是最近兩年公司手里的IPO項目一個都沒有通過,去年獎金就泡湯了,今年估計更慘。
遙想2001-2005那四年的熊市,券商死了一大片,“麥子店高盛”中信證券就在那時候瘋狂擴張。就在這個冬天,中信證券又下手了,籌劃對廣州證券100%股權的收購,這是中信證券長期以來堅持的“逆周期收購”策略。中信證券此刻出手,恰恰印證了這個冬天的寒冷。
02
要說券商如何艱難,公募、私募就不服了,畢竟券商的業務相對多元化,而且賣方屬性更多一些,虧的不是自己的錢,也就沒那么心疼。但是對于公募、私募來說,股市的每一次起伏不是天堂就是地獄。很遺憾,今年的行情是起起伏伏伏伏伏伏伏伏伏伏伏伏……
2018年之于中郵基金,是艱難的一年。45歲的中郵基金總經理周克3月16日英年早逝,12年前周克掛帥中郵基金時,這還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基金公司,目前中郵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已經位居前列。6月23日,80后“公募一哥”任澤松也離開了中郵基金,此人曾創下過收益700%的神跡。
有人認為,任澤松趕上好時候了,成為創業板大牛市的受益者,連續三年高歌猛進。但是牛市之后的創業板到現在還沒緩過神來,樂視網、爾康制藥、昆侖萬維,任澤松一個雷都沒有錯過。2017年白馬股行情之后,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會是中小創的機會,但是在殘酷的市場面前,“公募一哥”又算得了什么?
最近聽說任澤松要開始做私募了,投資風格沒怎么變,還是偏好成長股,在他的一份ppt中寫道:“經濟下調確立有望改變流動性環境,市場出清后企業盈利回復,倒逼改革政策出臺,因此,2019年成長股機會有望再次來臨。”祝他好運!
這年頭基金經理“公奔私”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如今的私募并不好過,昔日“公募一哥”王亞偉就是最好的例證,千合資本旗下的中鐵寶盈祥云3號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提前清盤。最近,《華爾街見聞》為14位管理規模60億以上的股票多頭私募做了排名,王亞偉以-36.27%年內收益率排名墊底,他重倉的三聚環保全年跌了62%。
實際上,王亞偉自從出走華夏基金轉為私募之后,就再也沒有昔日“公募一哥”的風采,他管理的千合資本從成立以來就沒有過出色的表現。他參加過中科招商的定增,2017年摘牌前,中科招商市值比2015年掛牌時縮水99%。
跟各位說一個在現在來看是笑話的一件事,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瘋漲了1.5倍,揚言要做中國的納斯達克,當時我的前東家——一家成立不久的小型私募盯上了新三板的機會,決定大干一場。后來結果也知道了,新三板已是一潭死水,雖然沒有踩到中科招商這顆雷,但也虧了一多半。
今年基金業的艱難,有數據為證。前三季度,市場私募產品清盤量達到4045只,創近5年新高。這些清盤產品涉及機構1942家,最高者共清盤產品44只。公募創紀錄的388只清盤數量為去年全年的3.7倍,第二、第三季度單季度的清盤數量均已超過去年全年。看起來清盤數量只有私募的十分之一,但是每只基金的資金規模是私募的幾十倍。
03
二級市場萎靡不振,創投圈也跟著遭殃。BAT巨頭校招全面停止,準獨角獸紛紛裁員,之前資本堆積燒錢,擊鼓傳花式的項目基本上都告一段落。
2018年,有太多人死在了創業路上,各個“風口”偃旗息鼓,從“幣圈”到“共享圈”都徹底涼涼。OFO戴威的固執并沒有為公司帶來生機,超過1000萬名用戶擠兌,能堅持多久沒有人知道。即使是被認為到了彼岸的上市公司,掉坑也在所難免。
2018年,港交所出現百年難得一遇的盛況,全年共有209家公司在香港上市,IPO募資總額冠絕全球,中國鐵塔、小米以及美團的募資額排在全球前五。但是很遺憾,今年的港股旺丁不旺財,新股近八成破發,9月以來上市的共51家新股公司中有35家首日盤中破發。
當然了,今年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同樣慘烈,首日破發、下調估值的現象,如影隨形,特別是扎堆赴美上市的互金公司,比如小贏科技上市才3個月股價就腰斬了,第一批赴美上市的互金公司慘不忍睹,更有甚者跌了80%以上。
互聯網金融,在今年感受到了比傳統金融更加強烈的寒意。2018年4月初,互金整治辦發布29號文,P2P平臺和互聯網平臺與股交所、金交所聯合發布的各類理財產品被叫停。
2018年,在創業艱難的背后,反映的是VC/PE生存艱難,“人傻錢多”已經成為歷史。以前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誰都知道是擊鼓傳花的游戲,但是誰也不相信自己是最后一個接盤的人,今時不同往日,很可能傳到你這兒就戛然而止了。
我的一位前同事,現在是一家PE的投資總監,冬至那天我們幾個朋友小聚了一次,說今年做VC/PE的哪哪兒都難,高凈值客戶越來越少,好項目也越來越少,IPO審核越來越嚴,退出也越來越困難。都看得上的項目,人家創業者還不一定看得上你
04
金融圈實在太大了,小到證券公司的柜員,大到央行行長都是一個圈子的,偌大的金融圈在今年同時入冬也算一種奇觀了。
保險業似乎不怎么景氣,前三季度,82家財險公司合計凈利潤24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三分之一,“老三家”分走行業利潤的98%,39家財險凈利潤為負。壽險公司同樣不容樂觀,保費收入已經連續10個月同比下跌,與去年20%以上的增幅相去甚遠。
銀行看起來要好過一點,但是不良貸款率在持續上升。銀保監會上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7%,較去年同期上升0.13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率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上升。
另外,資管新規的出臺對銀行表外理財產品有著重大影響,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投資者會承擔比過去更大的風險,從而導致銀行理財產品資金規模收縮。實際上,今年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已經比去年大幅減少,3個月以內封閉式理財產品正在逐漸退出。
資管新規也深深影響著信托行業,全國信托公司就68家,但是管理資金規模僅次于銀行理財產品。都知道信托公司對銀行的依賴性較強,但是相繼出臺的55號文和資管新規,使得銀信通道業務受到約束,銀行理財等重要信托資金端來源將受到較大沖擊。
P2P踩雷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不過今年的踩雷大戶成了信托公司。昨天豐盛集團12.8億債務違約,踩雷的信托公司就多達8家,再往前就是廈門信托和上海信托踩雷印紀傳媒,還有中弘股份債務逾期超百億,12家信托涉及的債務余額就有68億。
要說最慘的,當屬中江信托,是今年名副其實的“踩雷王”,旗下12只產品都爆雷了。凱迪生態、神霧節能、猛獅科技、神州長城這些A股市場的雷,中江信托都沒有錯過,最近又有連續三個政信項目違約,國內首個省會城市(呼和浩特)基建項目出現違約。
據銀行間市場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江信托的凈利潤為1.33億元,同比2017年上半年的2.78億元下滑52.1%。2016年,中江信托凈利潤高達19.25億元。
05
金融機構不容易,金融人又何嘗容易過。任澤松、王亞偉兩代“公募一哥”,也在2018年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券商、銀行、基金都出現了離職潮。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上市券商離職高管超過200人,今年前9個月已近200人,華泰證券更是出現5位董事集體辭職的盛況。從年初至今,A股和H股共計44家上市銀行中,已有34家上市銀行,累計逾百位“董監高”離職。
證券日報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已經有28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和24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長辭職,創下近幾年的最高紀錄,高管人員變動則有281位,上次變動如此頻繁還是2015年的股災。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11月11日,120家證券公司及子公司從業人數共33.77萬人,較年初的34.24萬人減少4700人。其中,經紀人從年初至今減員5254人。
我的發小就是券商經紀人隊伍中的一員,文憑不算高,但是有著三寸不爛之舌,在行業中混的風生水起。不過今年有好幾次都在電話里跟我抱怨什么客戶越來越難伺候,還問我要不要開戶,我能怎么辦,還不是只有微微一笑。
聽他說,去年業績好的時候每月都能掙個兩三萬,但是今年客戶幾乎都套牢了,成交量非常少,營業部又把傭金壓得極低,已經連續幾個月只能拿基本工資了。更讓人唏噓的是,他們單位的老王干了10多年的經紀人,前段時間說裁就裁了。
今年銀行似乎也不再是鐵飯碗了,四大行兩年半裁員7萬,上半年又裁員3.5萬,這些報道屢見不鮮,有的說是因為員工退休,還有的說是因為手機銀行的普及。但是有一點不假,銀行員工的日子比以往都要艱難,中行員工兼職網約車就是最好的印證。
那天在微信群里討論到了這件事,一位在銀行做信貸的哥們兒說,行里倒不是缺錢,只是現在內部風控審查越來越嚴,放貸少了,員工提成也少。而且,以前他們最不喜歡放貸的就是小微企業,現在上頭政策逼得他們必須給小微企業放貸,但是這樣的業務做十筆,也沒過去做一筆賺得多,風險還不小。
今年保險公司好像沒聽說過裁員,然而真相卻是保險公司沒有底薪。我小姑就是,她兒子上大學后就閑下來了,上半年在朋友的鼓勵下進了一家保險公司,但是大半年過去了,一份保單都沒有簽過,師傅忙著找客戶,也沒空理她。
過去被人羨慕的投行高富帥,今年也在飽受折磨,IPO減少、再融資規模一落千丈、并購重組收縮以及債券融資縮水,這一切都在影響券商的投行收入,投行從業人員也成了“去產能”的對象。從上半年開始,就有投行團隊開始大面積裁員,我那位高中同學留是留下了,獎金卻泡湯了。
在金融圈流傳著這樣一條鄙視鏈:銀行金融市場部/投行部>券商資管>PE/VC>基金公司行研分析師>私募證券投資>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崗>銀行風控>金融民工,但是在這年頭,誰還不能鄙視一下誰呢?
2018年,讓我們互道一聲:辛苦了!
又一金融精英過早離世!2019年,要對自己好一點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