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電影總票房數據創歷史新高,國產片逆襲收獲票房及口碑雙豐收。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A股影視行業股票全年跌幅明顯,相關公司業績下滑,行業內電影開拍數量也呈現下滑趨勢。影視行業資本市場與電影票房數據唱響“冰與火之歌”。
2019年元旦檔票房數據不及去年,加之“刷票門”影響,影視行業股票開年即應聲下跌。
2018票房數據亮眼
日前,阿里影業官方、藝恩電影智庫相繼發布了中國電影2018年總票房統計,各項數據表現喜人。
全國電影全年觀影人次達17.16億,總票房達到了609.76億元,國產電影票房貢獻率超過了六成。相比2017年,2018年觀影人次同比增長5.93%,總票房同比增長率為9.06%,國產片票房貢獻率也有所提升。
2018年進口片市場份額下滑至37.8%,分賬票房為214.6億元、同比下滑10.6%,這是2013年以來進口片票房首次出現下滑。相反,去年國產片表現搶眼,成為拉動國內票房增長的核心動力。具體來看,全年國內上映了國產片393部,國外引進122部,票房過億的影片有80部。在票房榜前十名中,有6部為國產片,并且前四名均為國產片。
其中,《紅海行動》豆瓣評分8.3,全年票房逾34億元排行榜首,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段也皇撬幧瘛芬l的抗癌藥話題持續引爆各大社交網絡,電影豆瓣評分9.0,是全年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短迫私痔桨?》和《西紅柿首富》票房居喜劇片前兩名。
影視股遭遇“寒冬”
然而,在票房數據喜人的背后,影視行業因遭遇嚴查偷稅漏稅、融資并購受限、行業競爭加劇和資本市場寒冬等綜合影響,市場投資熱情并不高漲,A股傳媒行業板塊跑輸大盤。
數據顯示,申萬傳媒行業2018年跌幅為39.58%,跑輸同期滬深300的下跌25.31%。文化傳媒板塊的66只成份股僅視覺中國及鳳凰傳媒兩只股票漲幅為正。即使是成功押注《我不是藥神》、《戰狼2》的北京文化,全年股價也下跌了24.39%。
與此同時,影視動漫行業的上市公司業績也并不亮眼。從已公布年度業績預告的公司來看,預計業績同比上漲的公司數量較少,慈文傳媒預告將實現凈利潤約4.5億元至5億元,同比增長10%~22%。
更多的是可能出現業績下滑的預告,其中,文投控股、華錄百納表示可能出現虧損;中廣天擇預計凈利潤將下滑50%以上;金逸影視、萬達電影、長城影視也可能出現下滑,變動幅度在同比下滑30%到同比增長10%之間。
此外,受嚴查稅收等影視行業監管風暴影響,電影投資更趨謹慎。數據顯示,2018年9月份開始,電影開拍數量大幅下降。2018年前10月共開拍504部電影,相比2017年下降約130部。研究表明,這或將對2019年及2020年國產影片供給產生一定的影響。
元旦檔電影
“黯然”開場
今年元旦檔電影票房數據表現不如去年。今年元旦檔觀影人數為2736萬人,不及去年的3647萬人。三天票房總收入為9.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7億元,下滑逾兩成。
具體來看,2018年12月31日單日票房超過5億元,是前一天2.46億元的兩倍多。元旦當天為2.37億元,不到前一天的一半。并且,之后兩天的日票房數據也出現斷崖式下跌,1月2日、3日分別僅為6631萬元及6220萬元。
據了解,元旦檔電影共有9部在映,背后涉及多家上市公司,反映在二級市場上,對應的股票元旦后首日開盤跌幅明顯。
《云南蟲谷》于2018年12月29日上映,當日票房為6461萬元,超過《來電狂響》居當日電影票房首位,但口碑指數僅4.54,大幅低于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此后兩天電影票房斷崖式下跌,上映4日總票房不到1.5億元。該片表現平平,其發行公司華誼兄弟元旦后首日開盤大跌逾6%。
口碑不錯的《來電狂響》連續三天霸榜單日票房首位,1月1日至3日的單日票房數據分別為9412萬元、3334萬元及2748萬元,三天累計貢獻25%的票房,領跑電影市場。其出品方及聯合出品方陣容強大,涉及的公司包括新麗傳媒、貓眼微影、北京文化、萬達影視、橫店影業等。盡管《來電狂響》表現不俗,但相關股票1月2日受大盤及傳媒板塊下跌影響,北京文化、橫店影視均以下跌收盤。
《地球最后的夜晚》于2018年12月31日上映,首映日收獲2.6億元票房,但第二天即出現斷崖式下跌,元旦當日僅收獲1119萬元,環比跌幅逾九成。該片是元旦檔中口碑最差的電影之一,豆瓣上不少觀眾僅給予了1星評價。其出品方及聯合出品方包括華策影視等公司。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部上映第二天票房即“崩盤”的電影,還被指存在刷票行為,盡管片方緊急澄清,仍無法阻擋華策影視股價下跌。1月2日,華策影視以跌停價收盤,1月3日繼續收跌3.47%。
觀影消費更重視口碑
元旦檔票房數據不如去年,一部分原因或由于評分高的電影數量較少,可供選擇的電影不多。
2019年元旦期間新上映的電影僅4部,《來電狂響》、《地球最后的夜晚》和《云南蟲谷》、《斷片之險途奪寶》,這四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并不高,前兩部評分分別為6.0和6.9,后兩部分別僅為3.5和2.6。
相比之下,2018年元旦檔的電影評分更高。雖上映的電影同樣為4部,但《妖鈴鈴》、《前任3》、《二代妖精今生有幸》、《解憂雜貨店》的總體評分均在5.0左右,內容也深受都市青年所喜愛。
這表明,電影評分與票房收入成正比,國內觀影消費逐漸注重電影口碑。并且,民眾更愿意掏錢觀看口碑好的電影,這就導致了電影票房數據與口碑呈現正相關關系。
2018年國內觀影人次突破17億,與此同時,電影價格也有所提升。2018年電影平均票價為32.95元,同比提高0.62元,平均票價在經歷連續3年下滑后首次實現正增長。這與國產片質量的提高不無關系:全年國產片平均評分為6.9分,高于2017年的6.0分。
從另一方面來看,內容通俗易懂的喜劇電影更受民眾喜愛,這從票房收入前十名中有兩部為喜劇片即可看出。當然,這也與觀影人結構向三四線城市下沉有關。
2018年三至五線城市的票房增速高于一二線城市。其中,四五線城市分別同比增長13.9%和15%,而一二線城市的增速僅為3.7%和6.3%。研究表明,三四五線城市民眾的觀影習慣尚未形成,從眾心理較為普遍,而頭部喜劇片在三四五線城市的票房中貢獻不小。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