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年多前,一位玉友向我展示了一塊和田玉黃口戈壁料,50克的樣子,說是剛入手的新貨,讓我猜猜價格。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戈壁料在業內都不是很受待見,價格也因此不高。玉友的這塊料子看上去還不錯,夠黃,也夠細膩,雖說直接作為把玩件稍小了一點,但握在手里確實很舒服很適手。于是大膽估價:8000元?1萬元?玉友笑而不語,只用手比劃了一個抗日神劇中八路的手勢。肯定不是8000元,因為我已經猜過了。難道是……8萬?!戈壁料啥時候漲這么高了?
曾幾何時,戈壁料只是新疆玉商售賣和田玉料時的一種“添頭”——顧客買一兩塊籽料,讓老板送一兩塊戈壁料,一般都不會遭到拒絕,除非他攤子上確實沒有。有時老板甚至會主動拿出一包戈壁小料讓你挑,嘴里還不停地念叨:送給,送給。我也曾經被“送給”過好些戈壁料,不過基本上都轉身就送人了,即使拿回家也是往料子堆里一扔了事,很少“讓我再看你一眼”。如今戈壁料的價格上去了,我是不是也應該在料子堆里翻找一通,找出幾塊昔日的老料子賣個高價?
確實翻出來了,不過料子卻“長”得讓人大失所望:不僅顏色深,而且棉、花成堆,裂也不少,雖然鑒定為和田玉沒有問題,但大多只是和田玉中的廢料,僅具有標本意義而不具備觀賞價值。這大約也是和田玉戈壁料相當長一段時間來不受人待見的一大原因。另一大原因則是戈壁料的產量相對于和田玉籽料而言明顯偏少,塊度也大多偏小,很難在市場上形成規模效應,以至于被很多玩家甚至玉商忽視了。
對了,我還曾經在一個玉商手里買到過百十塊戈壁料——不是我突然對它心生喜愛,而是老板周末連續兩天沒開張,帶回去又嫌費事,便以總價2000元的價格“打包”給我。當時還千恩萬謝,認為我幫了他一個忙,替他解決了回程費用問題。這兩天上網一搜,如今類似料子的單價都在200元左右了——當初我幫了他一個小忙,如今也成就了我的一點小利潤,相得益彰不是?
隨著和田玉戈壁料的身價暴漲,玉市里“李鬼”也紛紛現形:不僅“人造”戈壁料比比皆是,戈壁卡瓦(維語南瓜之意,引申為“傻瓜玉”,主要成分為蛇紋石也就是岫玉,而非構成和田玉的透閃石)也粉墨登場,讓一些不明就里的玉友大呼上當。和田玉戈壁料中最為稀有的就是碧玉和黃口料,偏偏綠色和淺黃色的戈壁卡瓦比比皆是,加上戈壁風沙的“拋光”,除了可以在密度和硬度上加以鑒別外,就主要考玩家的眼力了。而事實是,最近看見玩家手里拿著戈壁卡瓦把玩的不止一個兩個。
除了卡瓦石以外,用和田玉山料打磨成戈壁料的模樣,然后用噴砂甚至激光在料子表面打出類似于飛沙走石撞擊而成的凹坑,假冒戈壁料出售。尤其是比較稀有的黃口和碧玉戈壁料,如今市面上竟多半是山料仿造的——曾幾何時,好的戈壁料也會被切成山料加工出售,如今又反其道而行之。唉,人的行為有時候還真是難以捉摸。
戈壁料走俏,應運而生的還有專雕戈壁料的雕刻師。在河南南陽石佛寺,我就認識一位專攻戈壁料的雕刻師小袁。他雕刻的作品以時下流行的錦灰堆(“錦”代表美好、繁華,“灰”表示灰燼、殘破,這些元素巧妙“堆砌”拼湊,就好像字紙簍被打翻一般,自然灑脫、相映成趣,故名)為主。你還別說,一塊飽經滄桑的料子,經過他的手一打理,確實變得更加古樸也更有韻味了。
另一個在石佛寺做玉石生意的玉商小陳,之前輾轉于山料、籽料原石與成品之間,雖不愁溫飽,卻也沒賺到大錢。后來發現戈壁料吃香,靈機一動,干脆專門收購戈壁料原石,找師傅雕刻之后再出售,竟也賺取了不菲的利潤。他的說法是:一些客戶老問他要戈壁料雕件,說明市場需求不??;自己經??戳?,對戈壁料的質地還是有一定把握的,基本上不會買到質低價高的原料,再加上跟雕刻師比較熟,“這樣一來,利潤點就不止一個,而是從原石到設計到雕刻,整個鏈條中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一定的利潤,加起來就很可觀了”。如今,他的戈壁料雕件幾乎成一件賣出一件,一位客戶甚至成了他的戈壁料作品的長期買家,據稱至少購買了大幾十萬的作品,而且都是小陳家的“專屬產品”。
實際上,以前人們認為戈壁料質地不佳,恐怕還在于沒找對適當的加工方法。如果能夠用適當的工藝掩隱料子的瑕疵,并進一步突出戈壁料原本已很出色的油潤性,稱其前景一片光明并不過分??磥?,我也得重新規劃一下我所擁有的戈壁料的前途了。據說,前面提到的那塊戈壁料,玉友最終于12萬的價格賣掉了。只是聽說,未作求證,當不得真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