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下半場開火:現在流行和鄰居拼單買蔬果!“社區團購”4個月圈錢45億元...
2011年前后互聯網團購興起,后來有上千個團購網站加入進去,史稱“百團大戰”或“千團大戰”。但最終是以大部分平臺的退出、破產為結局。
但今年“百團大戰”貌似迎來第二春,社區拼團突然躥紅,無數商家擠破頭想通過社交電商,在社區這個終端生活場景中,分得一杯羹。
社區團購是什么?
目前社區團購的主流模式是:以二三線城市的線下真實小區為單位,線上建立微信群,招募社區寶媽、小區便利店店長、快遞站站長為團長,在線上微信群內發布商品預售和團購商品信息。用戶下單后,再統一發貨到小區,用戶到線下提貨點取貨,完成整個交易。而平臺則提供品牌、技術、貨源、物流、售后服務等支持。
與傳統線下門店相比,社區團購省去了地租、人力成本,采用預售模式,以銷定采;與傳統電商相比,社區團購可以從原產地、工廠、大型中轉倉直達社區,最后一公里由團長負責或者由消費者自提,降低了每單履約成本。
資本搶占“社區”入口社區團購火了
在深圳從事外貿工作的龔小姐,屬于自由職業一族。如今,她大部分時間在家辦公,每天所吃的水果蔬菜,她都通過一個社區團購的平臺購買。
廣東深圳市民龔小姐:最近團的有冰糖橙,還有青菜。價格相對來說比外面水果園的便宜很多,非常新鮮。
龔小姐告訴央視財經記者,她加入的這個社區團購平臺,下單后第二天商品就會送上門。
姚登州,是深圳一個小區團購負責人,記者見到他時,他當天正在小區配送團購的商品。
廣東深圳某小區團購負責人?姚登州:?牛奶、水果、米等等,因為鄰居每天都需要這些東西。
據不完全統計,大多數社區團購項目中,生鮮產品占比超過50%。像姚登州這樣的社區團購負責人,一般只掙傭金服務費,背后往往是由專門從事商品供應鏈環節的團隊負責商品采購。因為社區團購集中采購量大,配送物流費用也有效降低。
社區團購獲客成本低廉、復購率高,吸引了不少看好其發展前景的互聯網企業入局。
從8月起至少有15家社區團購完成融資,總融資金額至少達45億元,比當初無人貨架獲得的28億元融資額還要多。
而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也開始通過拼團的商業模式銷售產品。
深圳一家專門從事紅酒貿易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自12月開始,她們的拼團活動一推出,產品的銷量就快速提升。
廣東深圳某酒業銷售負責人?高慶子:?比如白葡萄酒,我們現在是以這種社交平臺拼團的方式來銷售,半個月以來,大概達到了3000多支的銷量。但是以往比較傳統的方式,大概半月是在100支左右。
業內人士表示,在互聯網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時,傳統電商也面臨流量難、流量貴的問題,而社交是一個極佳的切入口?!吧缃?拼團”模式,讓商品主動呈現給新消費者,激發了很多潛在的市場需求。
廣東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花濤:單一品種,或者單一產品銷量很大,所以它的成本可以降低,然后它的毛利可以得到比較好的保證。
社交電商用戶規模超兩億從業者超三千萬人
從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團購”,到正在快速崛起的“社區團購”,零售業的模式變化之快讓人猝不及防。在社區團購的帶動下,已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加入進來。
90后的余小姐,生活中習慣通過團購的方式進行購物,看到社區團購的火熱,她準備開一家社區烘焙店,通過拼團的方式將蛋糕等烘焙產品賣到社區。
深圳市民?余小姐:我覺得社區平臺應該是一個比較好又比較省時的宣傳,這樣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做蛋糕上面。
與余小姐一樣,越來越來的創業者看好社交電商的發展機會。
朱海峰,是深圳一家烘焙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與傳統線下門店相比,目前社區團購平臺大多采用預售的模式,以銷定產,社區團購讓產品可以直達消費者手上,這樣減少產品的中間成本。
深圳市某培訓機構負責人?朱海峰:?我們這幾年畢業了,有將近8萬多名學員里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到社區去開店的,他們可能有微商的?,F在每個校區基本排課都在一兩個月以后。
數據顯示,近年來“拼購”電商用戶規模增長迅速。2017年中國拼購電商用戶規模超過2億人,增長率達到117.5%。
2018年中國拼購電商用戶規模突破3億人,在2020年將接近5億人。
《2018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中國社交電商從業者規模預計達到3032.6萬人,增長率為50.22%。
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花濤:?原先我們會需要通過出賣勞動力,也就說加入到一家公司或者一個機構,領一份工資,然后通過這一個公司,跟生產資料進行結合。那么現在因為這種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不需要加入到一個公司,不需要去領工資,一樣可以去跟生產資料結合。
群雄混戰的社區團購,誰是勝者誰是王?
這次,“百團大戰”如何收場?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