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玉龍 |
“近期,雖然有一些國家做出了逆全球化的舉動,但全球化的總體趨勢不會變,世界各國特別是中國開放的大方向也不會變。當前并不缺少機遇,關鍵是能否用創新的辦法把握機遇。”
“非洲具有巨大的人口規模、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快速增長的市場,應該成為‘一帶一路’合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中非合作空間廣闊,中國企業應該盡早布局。”
中非產能合作基金(以下簡稱“中非合作基金”)董事總經理王玉龍12月14日在2018“一帶一路”國際創新論壇上如是說,并表示中非產能合作要優先解決“三個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它們是滿足開展區域合作交流所必需的流動性需求的基礎,承載著非洲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需要。
中非合作基金是2015年12月由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宣布設立的,首批資金規模100億美元。截至目前,基金已批準投資項目17個,批準投資額17.95億美元,實際出資項目14個,到位投資額14.44億美元,涉及或撬動項目總投資額近百億美元。
非洲機遇期轉瞬即逝
近年來“走進非洲”逐漸成為熱詞,但非洲的投資環境也嚇退了不少中國企業。硬件方面,非洲基礎設施不健全,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軟件方面,非洲政策法規不穩定,政府更迭頻繁,也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對此,王玉龍認為,若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非洲的市場環境、產投環境一直是在前進的。“中國的投資環境在改革開放之初是什么樣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入中國的西方企業當時也有諸多顧慮,但現在絕大部分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甚至有的已經帶著從中國市場賺取的紅利離開中國,去開拓下一個區域了。”
王玉龍指出,企業應用前瞻性的眼光來研判非洲經濟的發展方向,并針對當下風險制定應急處理預案,積極提前布局搶點。“非洲的機遇期只剩下三、五年了,好的機會已經被外國企業搶占得差不多了。”他說,“等非洲的環境變得盡如人意時,機會就不一定會屬于我們了,而且代價、成本也會更高。”
與此同時,王玉龍說,經濟的發展將推動文明水平的提高,也將加快營商環境的改善。“當非洲國家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改善軟硬營商環境。”
與行業龍頭攜手深耕
中非合作基金是國家層面的對外投資基金,旨在服務于非洲“三網一化”建設,可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和合作伙伴需求確定投融資工具組合和資金組合。
王玉龍介紹道,中非合作基金重點關注三個領域。第一是產能合作,加快非洲的工業化進程;第二是技術合作,幫助非洲引入先進技術,提升中非合作水平,如民用雷達、無人機等;第三是金融合作,更好地滿足當地民眾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如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商業金融等。
中非合作基金的官網顯示,過去兩年多以來,基金投資的主要項目包括:深圳傳音控股公司股權投資項目、埃塞俄比亞-吉布提LNG項目、洛陽鉬業收購Tenke銅鈷礦股權項目、中信建設安哥拉鋁合金型材廠項目、白銀有色集團認購南非斯班一增發股份等。在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中非合作基金和中非發展基金強強聯手,同中國山東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蘇丹拉赫德農業公司簽署了在蘇丹開展農業領域合作的框架協議。
王玉龍表示,產業整合型投資是基金的一個重要方向,也就是與行業龍頭或潛力企業攜手,在非洲市場做強、做大。“我們希望支持這樣的企業在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業務。比如,汽車廠商不只賣汽車,往上游可以建組裝廠,往下游可以建維修體系、備件庫。”
設法擴大產融合作空間
融資難,是中國企業在非洲經常遇到的挑戰。王玉龍說,“EPC的前后端是我們正在發力的一個方向。”
當前,中國企業在非洲參與的工程承包項目一般采用EPC模式,這種模式一般要求業主自籌部分資金作為預付款,但這部分資金對很多非洲業主來說依然困難。王玉龍說,“我們以股權投資的方式來合作,就可以解決項目的資本金問題,從而推動合同的落地。”
此外,由于業主運營能力不足,EPC項目移交后常出現問題,無法正常產生效應。對此,王玉龍表示,基金正在挑選一批這樣的項目,通過向業主提供貸款,讓它們有資金請中國企業來幫助它們運營。“通過可控的投入,我們就可以讓項目運轉起來,并產生經濟效益,給當地經濟、就業和稅收帶來積極的回報。”
為盡快推動有潛力項目的落地,王玉龍表示,中非合作基金愿意同合適的機構組成聯合體,設立共同的并購基金或投資基金,放大產融合作空間。“這種打包型投資平臺是我們跟企業探討出來的一種合作方式,相信將會成為一個有效的方法。”
王玉龍指出,基金還希望給企業提供交易撮合服務。“我們一腳踩在產業端,一腳踩在金融端,天然具有撮合的優勢,可以幫助中國企業尋找合作伙伴和投資機構。”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