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擬表彰對象,無論是實業巨頭,還是BAT大佬,他們不僅是改革開放歷程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也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正是因為真正做到了與時代同步,與國家發展同頻,與創新共振,才成就了他們自己的今天。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享健,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柳傳志等實業巨子,以及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馬云,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等互聯網大佬,他們不僅成為了我國自主創業的弄潮兒,更是我國創新的現在與未來。
實業巨子崛起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實業家的拼搏奮斗。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何享健已創業十年整,十年的厚積薄發讓美的更充分地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美的發展的大背景就是改革開放,最黃金的時機被何享健抓到了。在改革開放的第三年,美的正式進入家電行業。何享健坦言,美的不僅是改革開放歷程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也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從改革開放到2008年金融危機,三十年里,何享健帶領美的勇于創新,拓展國內和海外的市場。金融危機之后,又遇到了中國經濟崛起的黃金期,整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全世界的地位、影響力不斷提升,何享健再次抓住時機,大膽“走出去”,轉型升級。
何享健的創新意識不僅體現于對企業發展的整體戰略規劃,更表現在對企業決策層的架構布局。美的要不要做家族企業?關于這道“選擇題”,有一種廣泛流傳的說法:何氏父子對此保持著高度一致和默契,均選擇放棄家族模式。在60歲時,何享健就曾明確表示,“我的理想是通過美的的機制、制度、文化,誰有能力誰上,不一定做家族企業。這是我的方向、目標,能不能實現,還要看我的努力。”
何享健的這一想法或與20年前美的險些被科龍并購不無關系。當時,美的主營業務的業績驟減,行業地位由第三名直線下降到第七位。這件事情讓何享健意識到,再不注入新鮮血液,美的就只能是死路一條。于是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退了曾經并肩打江山的元老,逐步推行事業部制,并果敢培植方洪波等新生力量。自此,美的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這家總部位于佛山市北滘鎮的企業,在海外的15個國家有布局,每年向全球用戶提供3億臺家電,向全球廠家提供3億個核心零部件。2017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高達2400多億,增長的速度達到了51%,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家電科技集團。
在何享健帶領美的進入家電行業第四年,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柳傳志在一間傳達室里創辦了聯想的前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柳傳志的事業一路風生水起。1988年改革開放10周年時,香港聯想正式成立,柳傳志成為香港聯想主席;1998年改革開放20周年時,聯想已經戰勝國內外所有對手,成為中國最大的電腦公司。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時,聯想正式宣布進軍全球消費PC市場。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聯想控股也早已赴港上市,旗下機構投資和孵化出了數百家優秀企業。
然而,改革開放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挑戰。上世紀90年代,聯想的一次死里逃生,至今仍讓柳傳志心有余悸。1994年國家發布《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國家關稅大幅下調,同年取消進口批文,中國PC業提前與世界接軌。技術并不成熟的國產計算機被以惠普、東芝為代表的國外大牌嚴重碾壓,柳傳志切實感到了壓力。生死關頭,當時聯想公司內部一直存在“貿工技”和“技工貿”兩種路徑之爭。面對爭議,柳傳志強硬做出了“發揮中國制造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打造”的重要決定。聯想公司上下達成共識,開始了在市場和營銷道路上的發足狂奔,自有品牌電腦銷量當年便成功躋身全國前三。據了解,1998首屆中關村(000931 )電腦節“十大知名品牌電腦”排行榜中,除了聯想、方正,其他國產品牌如今基本都在這場戰役中陣亡。
這次生死劫,其實只是柳傳志為代表的中國實業巨子們在改革開放浪潮中遭遇的無數彷徨與挫折的一個縮影,但往往困境更顯英雄本色。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