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已進入新階段,關鍵詞已從外資“走進來”變成了內資“走出去”,在這一方面,除了實業,互聯網行業同樣具備底氣和雄心。
199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2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中國互聯網迎來了真正的“元年”。1998年,馬化騰和同學張志東在廣東省深圳市正式注冊成立“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那時,騰訊只有2名全職員工。其實早在1993年,當時剛畢業的馬化騰就考慮過創業,他最初的想法是給客戶組裝電腦,但很快他發現這種拼體力的工作并不是他的優勢,于是轉戰到了一家BP機公司工作。這樣的陰錯陽差成就了日后的騰訊。
而此時,BAT三大巨頭中唯一不是科班出身的馬云正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在經歷了創業四次失敗、多次求職被拒后,馬云于1999年在杭州的一所公寓中,成立了規模只有18個人的阿里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好事多磨,成立后的一年內,馬云先后拿到了來自軟銀等數家投資機構的2500萬美元融資。集團的首個網站是英文全球批發貿易市場阿里巴巴,不得不說,當時馬云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眾人皆不知其所云,反稱其為騙子、瘋子。但是,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跨過了這條鴻溝,不畏懼世俗的眼光,堅持下去,成功便近在咫尺。
萌生“瘋子想法”的不只馬云一人。從1995年起,當時已在海外學習四年的李彥宏每年都要回國進行考察。在改革開放第三個十年開始之際,他認為,時機成熟,啟程“殺”回國。2000年,李彥宏創建了百度。在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拿到兩筆總計11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金。李彥宏并沒就此止步,2001年,他在董事會上提出做獨立搜索引擎網站、開展競價排名計劃的轉型策略。不出意外,這個提議遭到股東們的一致反對。此時,百度的收入完全來自于為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技術服務支持。轉做獨立搜索引擎網站意味著百度會失去原有客戶,而競價排名模式能否盈利還是個未知數。這似乎也是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瘋子”策略。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時期,面對互聯網由PC端轉向移動端的挑戰,馬化騰也做出了自我顛覆的戰略構想——研發與QQ有競爭關系的微信。這一構想與馬化騰一路走來的創業經歷不無關系,創新始終是他前進的原動力:此前,面對MSN的強勁勢頭,馬化騰要求產品每天及時迭代,且要更適應國人使用習慣,譬如針對中國特殊的網絡結構做了大量優化,提高文件傳輸速度,設置聊天室和個性化的創新……這些舉措幫助馬化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那一次快速的轉型為我們贏得了一張寶貴的移動互聯網船票。”馬化騰說。
事實證明,他們不安于現狀、勇于創新的決策、改革沒有錯。隨著數字中國戰略的實施,互聯網正與各個垂直行業不斷融合,數字化正從經濟領域向民生、政務等領域迅速擴展,各行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巨大數字化需求。在BAT的引領下,攜程、聚美優品等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
企業強則國強。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互聯網大國,光纖網絡用戶2.6億、4G用戶8.9億、移動互聯網用戶11.7億。正是李彥宏、馬云、馬化騰這種“向死而生”的創新精神撐起了快速崛起的中國互聯網產業。
2018年伊始,李彥宏成為了《時代周刊》亞洲版的封面人物,這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家第一次登上該雜志封面。在該期周刊刊發的專訪中,李彥宏被賦予創新者“the innovator”的稱謂。
強國利器企業強則國強。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互聯網大國,正是李彥宏、馬云、馬化騰這種“向死而生”的創新精神撐起了快速崛起的中國互聯網產業。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