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港交所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這一年里他們為拓寬香港上市制度新訂了《上市規則》。在新的《上市規則》下,以往因為一些限制不能上市的公司可以IPO了。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表示:“港交所在推出新的上市制度后,迎來了香港資本市場激動人心的新時代。這一重大改革將讓香港成為孕育創新公司的搖籃。”那么,有哪些典型的創新公司。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梳理。
小米:同股不同權第一股
在2018年4月份新的《上市規則》推出之時,小米集團-W(以下簡稱小米)就有極高的呼聲成為同股不同權第一股,這也成為了現實。小米在港交所以第一只同股不同權公司的身份上市,也賺足了市場眼球。
小米的不同投票權架構即:公司股本分為A類股份和B類股份,A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10票,而B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只可投一票。根據小米招股書的信息,不同投票權的受益人為雷軍和林斌,其中雷軍持有約42.95億股A類股份,林斌擁有24億股A類股份。根據股權架構的設置,盡管雷軍及林斌并不擁有小米的大部分股權,但他們可對小米行使投票控制權。
除了同股不同權架構以外,小米到底賺錢與否也成為了投資者關心的重點。在招股書中,雷軍極力推薦小米不單純是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在最新的財報中,小米披露在2018年第三季度收入508.46億元,同比增長49.1%;凈利潤為24.81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而投資者最為關心的股價問題,小米還處于低點。小米上市后股價一度漲至22.2港元,但是之后一路下跌,目前股價在13港元附近,仍然低于其發行價。
美團:有競爭壁壘但未盈利
港股市場同股不同權的還有美團點評-W(以下簡稱美團)。與小米一樣,美團一樣分為A類股份與B類股份,每股A類股份擁有10票的投票權,而每股B類股份只擁有一票的投票權。根據招股書數據,王興擁有約4.9億股A類股份,穆榮均擁有約1.19億股A類股份。
目前,美團旗下不僅有美團和大眾點評等業務,還擁有摩拜單車等其他業務。2015年至2017年,美團分別實現收入40.19億元、129.88億元和339.28億元,不過同期卻虧損105.9億元、57.95億元和189.88億元。而進入2018年,美團的收入還在繼續增加,但仍然沒有扭虧。
招商證券表示,未來美團有望利用用戶、商家規模與數據資源構筑競爭壁壘,實現各業務板塊持續擴張,建議重點關注。
不容忽視的還是美團的股價,美團從上市后股價從74港元的高點一路下滑,早已低于發行價。在港股市場,即便有光明的未來,但是暫時還沒有取得盈利的公司,還需要經受住市場考驗。
歌禮制藥:首只未盈利生科股
在港交所的上市新政中,還允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歌禮制藥-B(以下簡稱歌禮制藥)成為首家吃螃蟹的公司。
歌禮制藥是一個一體化抗病毒平臺,專注于開發和商業化針對丙肝、HIV和乙肝的創新的、同類最佳的藥物。從財務數據看,歌禮制藥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收入3297.6萬元和5320.2萬元。上述收入并非任何產品的銷售收入,而主要是一些前期付款。而在上述兩年,公司分別虧損3187.3萬元和8693.1萬元,主要是由于公司的研發成本及行政成本等造成。歌禮制藥上市募資也主要用于研發及核心產品的商業化。
國信證券(香港)指出,完整的研發-生產-銷售體系使公司在丙肝治療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同樣其他在研產品管線形成了自有的技術壁壘。
需要注意的是,發行價為14港元的歌禮制藥,在掛牌上市后便迅速破發,目前股價仍遠遠低于發行價。港交所也特別提出,對于尚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港交所會采取措施并且簡化除牌程序,限制公司對其主營業務做出根本性變動,出現潛在“殼股”的情況。
信達生物:虧損數億仍受追捧
還有這么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上市之后股價不斷上漲,它就是信達生物-B(以下簡稱信達生物)。
信達生物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開發、生產和銷售用于治療腫瘤等重大疾病的單克隆抗體新藥。根據招股書,公司在2016年還未有任何收入,進入2017年才開始有1853.8萬元的收入。而在2016年和2017年信達生物分別虧損了5.44億元和7.16億元。
光大證券指出,信達生物是全面集成的生物醫藥平臺,專注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且核心產品專注于單抗藥物,銷售前景廣闊。
對于連收入都沒有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可以上市的改革,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生物科技公司比較特別,因為它們的產品研發、制造和銷售過程都受到國家醫藥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它們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有清晰明確的監管標準和尺度,這一特點使得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上提供財務指標以外的清晰具體的披露,供投資者來判斷投資風險。”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