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實時監測,昨天上午,一件從陜西武功縣寄往北京的快遞包裹,幸運地成為今年第500億件快遞。快遞年業務量突破500億件,是我國快遞發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也是我國從快遞大國向快遞強國邁進的新起點。
北京化工大學的大三學生小李,昨天在天貓下單購買了一份陜西獼猴桃。這件由中通快遞從陜西武功縣寄到北京化工大學菜鳥驛站的包裹,成為今年中國快遞量突破500億的見證。至此,我國快遞業務量闖過又一個百億級關口,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
2013年開始,中國快遞量自92億進入增長快車道,2014年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139.6億件,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此后連續5年,每年都登上一個百億級臺階。
國家郵政局新聞發言人、市場監管司司長馮力虎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快遞業保持高速增長,正以每年100億件的增幅,見證國家發展改革的偉大進程。行業7家企業陸續上市,形成1家年收入超千億元、4至5家年收入超500億元的企業集群。自2014年開始,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成為世界郵政業的動力源和穩定器。
中國快遞量5年間從92億增長到500億,這么多包裹為什么能夠高效送達?原因無外乎協同結網和智能技術。目前,中國快遞物流業已經形成了“1+8+N”的網絡協同效應。“1”是以阿里巴巴和菜鳥為代表牽頭打造的一張物流骨干網,菜鳥起到“物流大腦”的作用;“8”是中國郵政以及中通等7家快遞上市公司,他們作為行業龍頭,承擔了包裹運輸和配送;“N”是包括倉儲、落地配、即時物流、物流科技公司等在內的整個物流生態。
數據顯示,如今,中國快遞年支撐網絡零售額已近6.9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超過19%,成為新經濟的代表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快遞服務制造業形成318個重點項目,帶動制造業總產值約2172.94億元,快遞年支撐跨境電子商務貿易額超過3500億元。
鏈接
“綠色快遞”健康發展蔚然成風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我國快遞業不斷加強模式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催生動力變革。
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裝備加快應用,庫存前置、智能分倉、科學配載、線路優化等大力推進。大型自動化分揀中心已建成232個,智能算法+自動化流水線+分揀機器人可以節省70%的人工,實現了倉儲、分撥的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效率。
馮力虎說,快遞不再是簡單的“遞”,快遞企業也不再是簡單的“快”。在產品創新方面,當日達、次日達、隔日達、定時達、限時達等構成的產品體系不斷豐富。快運、倉配一體、即時配送、冷鏈、醫藥等新興服務不斷拓展,快遞企業加快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在末端服務方面,目前全國已建設7.1萬個快遞末端公共服務站點,投入運營27.2萬組智能快件箱,末端平臺化、集約化發展成為趨勢。
馮力虎介紹,在綠色發展方面,快遞綠色包裝工作連續兩年納入郵政業更貼近民生7件實事之一,快遞業綠色包裝試點先后在8省市和5家品牌快遞企業實施。快遞企業相繼推行膠帶“瘦身計劃”,將膠帶的寬度縮減25%以上,預計每年至少能減少膠帶用量上億米。
據初步統計,主要品牌快遞企業通過采取減少過度包裝、循環利用紙箱等措施,每年至少可節約快遞封裝用品55億個;電子運單普及率提升至92%,每年至少可節約傳統紙質運單314億張。“綠色快遞”健康發展正蔚然成風。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