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對于2018年出現的咖啡“致癌”觀點,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目前尚缺乏證據表明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建議相關部門強化對“劑量-效應關系”這一基本概念的公眾科普,在面對謠言時理性認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咖啡被貼致癌標簽
2018年3月底,美國洛杉磯一家法院下達了一份判決稱:加州的咖啡銷售者必須在咖啡產品上貼癌癥警告標簽,明確標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質——丙烯酰胺。相關信息經輿論傳播后,引發了消費者對“咖啡致癌”的高度關注。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306條,新聞網站文章5212篇,移動端文章數 4538篇,微信公眾號文章3.9萬余篇,微博原發、轉發6439條,博客506篇,論壇發帖1089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4月初,“星巴克咖啡含丙烯酰胺致癌”的文章在微信公眾號中瘋傳,多個新聞媒體、微博、微信自媒體對相關消息進行科普辟謠,輿情熱度較高。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海南、河北、山東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專家解讀:目前尚缺乏證據表明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
丁鋼強表示,研究表明,丙烯酰胺對人和動物都具有神經毒性,對動物還具有生殖毒性、致突變性和致癌性。但所有這些毒理學數據均是基于丙烯酰胺,而不是咖啡??Х戎泻斜0?,并不能推導出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
2017年國際癌癥研究基金會WRCF發布的報告指出,目前并沒有證據顯示喝咖啡會使人致癌,甚至有部分證據還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癥的風險,例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及肝癌。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丙烯酰胺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仍然主要來自炸土豆制品。由于我國人群咖啡消費量很小,就咖啡中所含有的丙烯酰胺而言,人體的暴露量是很低的。如果一個人體重為60kg,他每天至少可耐受156μg丙烯酰胺,相當于12kg咖啡提供的劑量,約等于30杯中杯咖啡。即便是把咖啡當水飲用的人,一天也很難達到這個數量。
丁鋼強建議,“量效關系”是評估食品安全風險的關鍵因素,離開劑量談“有毒、致癌”會對消費者產生極大誤導。建議相關部門強化對“劑量-效應關系”這一基本概念的公眾科普,在面對謠言時理性認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他同時建議食品加工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條件,盡量減少食品生產過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并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