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正在落地。
近日,在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8中國智造業年會上,阿里巴巴AI大腦專家周昌分享了“面向制造的云端視覺AI”,他從AI一線工程師的角度,介紹了視覺AI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潛力。
不過,作為一個新興領域,AI在落地過程中顯然也會面臨不少挑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周昌表示,如何做好業務和技術的融合,是當前AI應用的一大課題,這需要人工智能從業者“放下論文,注重落地”。
視覺AI解放人力
視覺AI在工業領域有哪些應用場景?周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生產線上的機器視覺,更多體現的是視覺AI硬件化,即生產線上的攝像頭AI升級;二是非生產控制場景的視覺AI應用,如質量檢測、車間/產區監控、安全監控等等。
后者是解放人力的重要落地方案。據他介紹,工業制造領域的視覺應用均呈現出長尾、碎片化的特點,云端視覺AI正是通過構建一套應用方法,并建立相應的AI落地策略,提高視覺應用領域的效率,以減少人力投入。
他重點介紹了視覺AI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場景之一:缺陷檢測,例如太陽能電池片的生產,檢測出有缺陷的產品,往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專業領域,一個員工識別出缺陷產品,至少要培訓1-3個月的時間。
再例如,火車的保養工作通常要用榔頭敲打各個部件,鐵路公司在進站的軌道上放置攝像機,將這些檢測圖片傳至辦公室內,辦公室內的工作人員進行遠程觀測。但事實上這個工作非常“辛苦低效”,對企業來講也是人工成本高、情緒對質控影響大。
在視覺AI的解決方案中,機器視覺工程師會全程參與,去現場搜集缺陷的類型、圖像的種類,并制定召回或修改的指標,結合企業的成本控制要求,完成對視覺信息的有效輸出。同時,對于各個流程中的人工干預,方案也會進行更為合理的規劃。
周昌表示,在面向制造業、農業、環保等領域時,視覺AI的落地是實戰型的AI,其中最容易突破的點就是解放繁瑣工作。“在各行各業,繁瑣工作大量存在,這些點最適合AI落地的產品。”
“實戰型”AI落地
在AI應用的過程中,周昌強調,面向產品不追求“一擊必中”,但追求有效輸出,“效”既是效果也是效率;而面向業務,他尤其重視AI這道“主菜”之外的“配菜”作用。
周昌認為,目前AI落地最大的機遇是,AI技術本身這幾年的突破式發展(以深度學習為代表)和沉淀之后,不少技術點到了可以落地的程度,而且短期內也不會有重大顛覆,這個時間點落地價值最大。
但同時,他指出,在落地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炫技型的AI,而是實戰型的AI,它落地的關鍵之一在于業務和技術的融合,這需要人工智能從業者“放下論文,注重落地”。
“我們在實施人工智能項目落地的時候,要圍繞著客戶的痛點問題,而不是圍繞著AI這個單點,單點的突破只能吸引用戶,無法解決用戶真正的問題。”周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所謂“配菜”,就是指那些圍繞客戶痛點問題進行的研發工作,而這些工作大都不是AI相關的。
以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腦”項目為例,這是AI在安防產業的應用。事實上,目前在安防行業中,傳感器所搜集的數據量已經足夠大,但這些數據并沒有應用到位,周昌形容為“盲人摸象、燈下黑、霧里看花”。城市大腦正是通過感知、決策、搜索、預測、模型五個步驟,力圖解決這一現狀。
周昌介紹,在杭州的“城市大腦”應用實踐中,相當一部分存量攝像頭進行了智能化改裝,云端智能對這些存量攝像頭有一個“云掃描”功能,通過有限的算力,每半個小時便能將城市的一萬個攝像頭掃描一次,達到實時監控的效果。
在應用層面,“城市大腦”除了協助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之外,還可以進行“視頻搜索”,在人員走失、群體事件預警等方面均能起到簡化人力、提高利率的作用。據周昌介紹,如果把一條街一個月的視頻搬到云上,一個小時甚至十幾分鐘之內便可以全部分析完,找到想要找到的信息。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