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焦慮的一年,當車市“微增長”被“負增長”取代,當拐點猝不及防出現,當庫存高漲、渠道壓力增大,當現實匱乏難以直視,我們該焦慮恐慌抑或逃避,還是在困局中鼓足勇氣,看得更遠,規劃更遠,一起去尋找可期的詩與遠方?
顯然,大多數的車企選擇了后者。
2018年11月廣州車展,在涼涼車市下,這個歷年以來都是新車秀場的車展,儼然成為車企情懷與夢想的發布。
廣州車展,多了點暖暖的溫情少了點純商業的新車發布。車企高管們更愿意談情懷、理想和未來的戰略,車市是寒冷的,但感覺到車企高管們的心依然在火熱綻放著,一場車企集體尋找詩與遠方的暗流在涌動著。
臨界點倒逼新勢力造車要“上天入地”
11月13日晚,電咖汽車的發布會第一個在廣州舉行,當天,電咖汽車董事長兼CEO張海亮等的微信頭像,也默默換成了“天際汽車”。
“有句古話叫做‘登高望遠’,當我們所處的地方越高,視線所能延展到的地方也為遙遠。而現在,當我們站在高處,看向遠方的時候,地與天相連的地方,便會有一條閃耀著獨特光芒的線進入我們的視線,而這條線便是天際線”。張海亮的上場臺詞,就將電咖汽車拉到了最高最遠的天際線,拉到廣闊的地平線和深邃的天空。
全場成了電咖高端品牌“天際”的主會場,而首次發布的旗下首款量產車型ME7反而成了陪襯。
想要“上天”的也不是電咖一家,華人運通搶在車展之前的三個星期發布了新戰略,在華人運通的戰略中,顯然,在如何從眾多新勢力造車中“跳出重圍”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在與華人運通董事長丁磊的對話中,愉觀車市得知,華人運通的做法是:不用傳統方式和維度去定義產品和品牌。而是按照未來下一代智能出行產品,打造全新“品類”。基于“三智”企業戰略(智能汽車、智捷交通、智慧城市),布局五大業務板塊:全新智能汽車的開發與制造;車輛、充電網絡及能源的共享;車聯網IoV及先進開放的自動駕駛技術;支持智捷交通的延伸;參與智慧城市的開發和構建。
而同樣在車展的前的11月7日,愛馳汽車與西門子制造工廠云制造達成戰略合作,簽下一筆價值高達3000萬美元的天價訂單。
在形勢之下,顯然起步晚的新勢力造車更愿意將自己打造成高瞻遠矚的“神”,而起步早的那些新勢力造車,則也不再僅僅關注于產品,解決電動車的使用痛點、突出新勢力造車的優勢,必須要“接地氣”。
小鵬汽車發布鵬友+運營體系,并表示今年搞定100座超充站,而小鵬汽車的計劃是未來三年打造一個覆蓋1000座超級充電站的能源網絡。
此外,小鵬汽車也在著手建立銷售、金融、充電、維保等全套用戶服務體系,為大規模交付做準備。
當然也有新勢力造車企業在廣州車展發布了新車,比如蔚來汽車ES8的6座版和合眾汽車哪吒N01,但每一家車企在發布新的同時,戰略的地位都提到新的高度,如合眾新能源總裁張勇發布的“哪吒汽車云海計劃”,該計劃意在用軟件驅動服務,由成本決定收益,用數據鏈接用戶,以輕資產模式將渠道充分下沉至能夠觸達的一縣一店。
前期打著顛覆傳統車企旗號的新勢力造車,已經到了市場的臨界點。
隨著傳統意義上的車企越來越多具備電動車、智能網聯、分時租賃共享等新勢力造車起先標榜的可以顛覆汽車行業的特征后,新勢力造車的價值正在被重新評估。
樂視失敗了、特斯拉遲遲沒有盈利、蔚來汽車在投資人的倒逼下赴美上市,新勢力造車面臨的是投資人的重新評估、資本的考量、理性的再次拷問。
如果沒有新意,如果沒有“獨門絕活”,很可能就會等不到產品上市就倒在血泊中,就如同那個債臺高筑的賈躍亭。
這時候,考驗的是創始人的毅力能力創始人的情懷和使命,而這也許也將成為下一步能否繼續引起金主爸爸興趣的轉折點。
自主品牌的理想國度再造
11月15日,吉利集團公關發言人楊學良在朋友圈發道: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汽車強國夢的偉大征程道阻且長,我們將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時刻以用戶為中心,以優異的產品和服務回報用戶和社會各界的厚愛,讓中國品牌在本土市場占有主導地位,并受人尊敬。——2018年11月15日,吉利汽車與長城汽車發布聯合聲明,消除誤解,達成共識,尋求合作,攜手向前!
之后,楊學良又在朋友圈公布了長城和吉利同時獲獎的消息,聯合序幕正式拉開。
吉利在廣州車展并沒有發布新車,而在幾天前繽越的上市發布會上,吉利汽車總裁安聰慧還在為黑公關的事而苦惱。
作為自主品牌銷量冠軍,吉利一路上漲,根據吉利汽車發布的10月銷量公告來看,10月份吉利汽車月銷量共計為128,986輛,同比增長3%,1-10月吉利汽車總銷量高達1,265,844輛,同比增長33%,完成全年158萬輛銷量目標的80%。該成績已經超越了一些合資品牌的銷量了。
反觀中國車市“‘涼涼’已經成了中國車市的關鍵詞。”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說。而與吉利沒有在你廣州車展上市新車一樣,上汽榮威品牌同樣沒有拿來新車。
而名爵也沒有在廣州車展上市最新的產品名爵ZS純電動版。與新勢力造車一樣,榮威和名爵更多是展示了用戶體驗和造車實力。
榮威把新車的粉絲們召集到現場,分享體驗,現場解答問題。而名爵則充分展示了上汽的“綠芯”動力與先進的“三電”系統了。
上汽乘用車公司高管的專場采訪上,上海汽車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朱軍自信表示:上汽搭載53度電的榮威光之翼MARVEL X,續航里程超過搭載65度電的蔚來ES8,接近搭載了75度電的特斯拉。
朱軍說這是“把頭發都熬白了才做出來的,”心里的自信不言而喻。
當然,在電動車上的領先只是上汽集團作為傳統車企尋找詩與遠方的一方面。這家國內最大的車企,正在雄心勃勃為自己裝上“新四化”的輪子,打造成粉絲和流量不亞于互聯網企業的在線平臺。
上汽集團副總裁藍青松透露,要將上汽大通打造成平臺化互聯網公司,因為上汽大通要成為用戶驅動的公司,不是平臺化運作的公司是做不到的。
而上汽大通首個自行搭建、自我運營數字化平臺“我行MAXUS”已建立論壇、商城、調研等功能,并積累60萬粉絲用戶。
與此同時,上汽集團也不再安心僅僅作為一家整車制造商,而是正在開拓上下生態鏈。就在車展媒體日第二天,上汽集團又一新聞引爆。上汽集團首個網約車平臺——享道出行開始搶占出行市場。
而江淮汽車副總理佘才榮帶領的管理團隊,則專門將包括愉觀車市在內的十來位媒體請到四季酒店會議室,閉門一起談一談江淮汽車面臨的挑戰,以及針對新車和戰略一些看法。
而據佘才榮透露,江淮汽車也正在默默備戰客戶平臺,未來客戶可以在線與企業直連,更好實現客戶體驗。
雖然車市出現回調,但新態勢下新的新機遇也在產生。自主品牌們紛紛心高氣傲備戰未來。
整車廠通過滬兩旺搭建出行平臺也已成常態,之前吉利曹操專車已經在運營。
而被北汽集團,則通過AI來實現在人工智能上的領先。北汽2.0AI時代的首款轎車產品,直接對標豪華品牌標準。
合資企業先要度過這道坎
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自主品牌在增長,相應合資品牌的份額也在下降。
隨著自主品牌近年來的整體升級,以ABB為領銜的豪華車市的整體下降,可以說,處于“三夾板”的合資企業,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以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上汽通用等領銜的合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獨領風騷三十年,靠的是什么?顯然,一是產品技術的領先,二是營銷會講故事。這也使得合資產品長期以來占領中國車市消費主流。
不過,這次的調整,同樣使得合資企業紛紛感到危機。今年十月份,合資企業傳統三強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和上汽通用,紛紛在市場上遭遇“滑鐵盧”,跌幅分別高達4.5%、13.1%和26.3%。
而在此之前,合資車企的危機接連爆發。現代、福特、乃至豐田等主流合資車企紛紛在中國市場遭受重創。福特銷量一度腰斬。
合資車企的下降主要來自于外部競爭。而這個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上汽通用別克市場營銷事業部部長包曄感概:“從20萬到30萬元價格區間內的中級車市場,雖然容量大,但受到豪華車積壓,明年國內中級車市場的競爭將是‘一地雞毛’。”
而眾所周知,隨著近年來自主品牌在產品技術上的提升,在營銷水平上的進步,與合資企業之間的距離拉近。
而相對于自主品牌,合資企業無論是成本還是效率都遠遠不及。而當市場由熱轉冷的時候,消費需求進一步被壓抑,消費者更多會考慮更高性價比或者說配價格比的自主品牌,這也是合資企業必須面對的一道“坎”。
不是低迷是調整,不是拐點是轉折點
從2009年中國乘用車產銷首次突破1000萬輛,達到1360萬輛后,高速發展持續了多年,6年之后的2015年,乘用車產銷量突破了2000萬輛,此后車市進入微增長時代。
3年后的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拐點,產銷量首次告別增長出現下滑。據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狹義乘用車零售195萬輛,與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13.2%。
傳說中的金九銀十也插肩而過了,市場拐點真的來了嗎?
“我不認為是個拐點,應該理解為轉折點。”南京依維柯常務副總經理于瓊根在接受愉觀車市專訪時認為,雖然寬體客車今年整體市場下降18%,但市場結構在發生變化,產品線在發生變化,迎合新的需求變化及時作出戰略調整,失去的市場很快會回來。
“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我么要去迎合需求。”于瓊根說。而南京依維柯推出歐勝8AT版本,就是瞄準新的消費需求而去。
實際上,雖然車市看起來低迷,但市場照樣有供不應求的產品。
領克同樣沒有在北京車展上市新車,但卻交出了一張成績單。領克而從去年11月上市到今天,銷量已經達到了8萬余臺。而領克品牌的總銷量也在10月份突破了10萬臺。
市場進入微增長成為常態,但同時,新的機遇也在產生。
站在全世界的范圍內看,汽車行業目前這種百花齊放的狀態也必然發生變化。“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汽車市場最終會集中化。
在這一輪變革中,廣州車展傳遞出的信號是:每一家企業都積極為了夢想而備戰,不爭朝夕放眼長遠。
上汽通用五菱帶來了重量級車型——寶駿RS5,也已經準備好了新的品牌戰略,但是,并沒有在車展上急于公布,而是先用一頓豪華午餐傳遞出這個品牌升級的信號。
上汽通用五菱溫馨車展午餐吃了十多年,汽車行業一呆十多年,一路見證了市場的起起伏伏,企業的分分合合漲漲跌跌,而無論市場是拐點還是轉折點路,在每個歷史的當口,都會有人拉下又有人趕上,總之,夢想要有,但路也要走對。
放眼長遠比急功近利更好,中國車市也該到了冷靜深思的一刻。期待未來會更好!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idctmc.com/1303.html